为了走出贫困
作者:马召凤 唐爱梅 许定华 时间:2018-03-22 阅读:280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聚焦贫困村”大型纪实专题系列报道(9)
为了走出贫困
——海拉镇文炉村的脱贫故事
记者 马召凤 唐爱梅 许定华
2014年32户160人。
2015年36户175人。
2016年46户198人。
2017年36户178人……
这是海拉镇文炉村近几年不断脱贫的人口数据,都一一被杨绍军记录在了脱贫账本上。一个个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是一次又一次与贫困的较量,是一户又一户人家迎头直面贫困拥抱新生活的故事。作为文炉村的村主任,杨绍军对这几个数字记忆深刻,因为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有一段艰难前行的故事。
作为全县的深度贫困村,文炉村共415户人,其中贫困户189户,村庄分布在三条直通牛栏江的山脉上,三条山脉分布着三个村民组,即大树组、凉水井组和文炉嘎组。
“从山底搬到山顶,我们村走的是上坡路。”按照杨绍军的说法,这是个必须要往高处走的村庄,因为这里大部分地方是易滑坡地带,搬迁成为了村子里很多年以来绕不过去的话题。
从山脚搬到山顶有近5公里的路。34岁的陈加德是最早一批离开老房子住上新房的农户之一。那是2010年,当地政府决定对凉水井组的61户村民实行整体搬迁,搬迁采取的是就近搬迁的办法。搬迁户能得到20000元的新房建造款,在政府规划的地段修建新的住房。同一年,大树组的171户村民也开始了整体搬迁,陈加德夹在浩浩荡荡的搬迁队伍当中,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改变,从土房子里搬进了小平房,也在新的房子里开始了新的生活。
搬进新房子之后不久,陈加德家也享受到了拧开水龙头就喝水、走出家门就有路灯的生活。搬迁后的陈加德凭借一身手艺帮村民修建房子,从而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
2015年,陈加德成为村主任杨绍军的脱贫笔记本上一个被划掉的名字,这意味着他成功脱贫了。
2010年的搬迁改变了文炉村一半以上村民的生活环境,从旧房子走进了新房子,从危险的山脚搬到了安稳的山头。
和2010年的就近搬迁不同的是,自2016年开始的生态移民搬迁工程中,村民要离开的不仅是原来的老房子,而是阔别村庄,直接搬到城里。搬迁共涉及文炉噶组43户村民,增修光是这43户搬迁户中的一个,面对搬迁,曾修光有更多的积极性。自去年以来,为了积极帮助搬迁户解决搬迁后的就业问题,恒大集团组织了搬迁户提前进城学习就业技能。
前几天,曾修光也进了一趟城,连续听了5天的就业技能培训课。“先去看看,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具体搬迁,提前去探探路也好。”曾修光表示,5天的技能培训后,有一次大型的招聘,入驻五里岗工业园区的企业会集中起来进行招聘,提供的就业岗位很多。而在文炉嘎组,即将搬迁的43户人家都在着急地打听着进城就业的事项,满怀期待在新的城市里开始新的生活。
从就近搬迁到进城安置,搬迁的故事贯穿了文炉村脱贫的历程。能搬的搬走了,不能搬迁也在黄土地里刨出了新的生活。对没有搬走的村民来说,这种新的生活无疑是从修路开始的。
在文炉村,搬迁和修路成为改变贫困最为要紧的两件事。搬迁摆脱了自然环境的桎梏,修路则是人为力量战胜自然环境,发展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今年,文炉村通组路修缮已将近尾声。
随着机器在山间蜿蜒土路上一阵接着一阵的轰鸣,路基开挖,水泥铺地,轰鸣声带来的是亮堂堂的水泥路和村民满满的希望。今年,文炉村全村共涉及通组路3.8公里,且已大部分修缮完毕。修缮的通组路成为文炉村的希望通道,产业发展的触角正沿着一条条白色的水泥路延伸到村子里最为偏远的角落。
“啥都能拉啊,好走。”61岁的老村主任刘大福看着正在一步步铺设好水泥的通组路,开始规划起了今年要多种几亩党参的打算。“以前,党参都是从山下一点点背上来的,种地的成本高。”
通组路,也是产业路。今年,文炉村就着通组路的修缮,积极申请产业结构调整的项目指标。因地制宜规划在全村种植党参280亩、核桃360亩、花椒120亩、魔芋160亩、苹果360亩。路的修通为这个深度贫困村带来了发展的新希望。
“我们村穷,但不会一直穷,到2020年肯定能脱贫,不拉后腿。”村主任杨绍军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