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下的夙愿
作者:何欢 许定华 时间:2018-03-22 阅读:325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聚焦贫困村”大型纪实专题系列报道(10)
高山下的夙愿
——访海拉镇深度贫困村草原村
记者 何欢 许定华

2018年即将整寨搬迁的草原村榨房组
在贵州第二高峰——海拔2879米的平箐梁子山峰北面,有一个小村庄叫草原村。村名叫“草原”,或许是因为当地人向往所在的生活环境像草原一样平坦广阔。
然而“事与愿违”。草原村南抵平箐梁子山顶,北抵卜多小河河谷,整个村海拔落差有1000多米,各个寨子散布在平箐梁子北坡,沟壑纵横、土地破碎、交通不便,甚至连一块连片成亩的土地都没有。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阻碍了草原村的发展,以至于它成为海拉镇的三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草原村村支书曾朝顶介绍,全村有332户1492人,贫困人口就有178户752人,贫困人口占了全村人口的一半多。
在曾朝顶随身的工作手册上,草原村的产业情况记得很详细:“全村有耕地1406亩,种植玉米670亩、洋芋400亩、党参253亩、魔芋30亩、大豆10亩,养牛620头、羊400只、猪810头、家禽2000多只……”可以看出,除了极少的中药材,很多村民延续了几代人种植包谷洋芋等传统作物的习惯。
“如果不调整产业结构,村民要靠产业脱贫几乎没有可能。”曾朝顶说,“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是草原村群众面对的现实,早日脱贫致富,成了当地群众几代人共同的夙愿。
“十三五”期间,随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出台和深入实施,2016、2017、2018三年,草原村138户738人将搬迁至县城,告别艰苦的生活环境。
草原村榨房组是整寨搬迁的村寨,每隔几天,村民们就会找到村干部打听搬迁的事。对于早日搬迁至县城,村民们期盼已久。
榨房自管委主任张小安介绍,村里没有学校,孩子们要上学读书,到海拉集镇上的红辉小学走路要两个多小时,到最近的岔河镇结嘎小学也要一个半小时。“村里的孩子上学难,出不了大学生,脱贫就没有希望。”
“搬出穷山沟比什么都好!”村民张元良感慨,如果一直居住在这山沟里,哪怕再住上几代人可能也是现在的模样,如果搬迁出去,可能从下一代开始,命运就会彻底改变。
村民袁永芬家有三个孩子,一个在上大学,两个在上初中,一年下来家里的开销少说也要三四万元。73岁的公公患有腰椎间盘突出,行动不便,就连出门上厕所都是大问题。袁永芬常年在家寸步不离照顾公公,一家人的生活开销全靠丈夫一人在外打工。
袁永芬盼星星盼月亮,就盼着早日搬迁到县城,住上小区房,公公生活方便,孩子们上学也方便,自己还能和丈夫一起在城里打工挣钱,共同减轻家庭负担,“日子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村支书曾朝顶说,今年6月以后,全村98%的贫困人口就要搬迁至县城,村里通过改善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余下为数不多的贫困人口就能彻底脱贫。
今年,草原村免费发放了172吨优质马铃薯种给村民种植,并计划种植500亩花椒树苗,不仅能改善生态环境,还能促进群众增收,新修通组路4.5公里,方便群众出行,这两年全县农村人饮工程深入实施,村里修建小水窖300多个。
今年,村民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全村脱贫指日可待,平箐梁子高山下,几代人的脱贫夙愿将逐渐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