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3-23

“花园人”的“花园梦想”

作者:沈光勇 许定华 杨静 时间:2018-03-23 阅读:313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聚焦贫困村”大型纪实专题系列报道(11)
 “花园人”的“花园梦想”
——中水镇花园村决战深度贫困见闻
记者 沈光勇 许定华 实习记者 杨静


苹果基地耕种忙


正在建设中的花园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中水镇花园村,以前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大面积种植花红树,也因此而得名“花红园”,后来就干脆简化成“花园”了。
  该村冬季寒冷,夏季温凉,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石漠化严重,是中水镇的两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我们这些地方老火了,又偏远又高寒,坡陡地瘦出产差,饮水灌溉极不方便,客观自然生存条件倒是可以慢慢改善,但是群众因多年滞后发展而形成的落后思想意识一时半会儿改不过来。”村党支部书记周超的几句话,直接命中了当地决战贫困的痛点和难点。
  花红树已老化成柴火烧了,渐渐地消逝在人们的记忆里,只留下“花园”这样一个与当地名不符实的地名。
  如今,这个曾经的花红园正变成苹果园、李子园,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正在有效破解。

直击深度贫困:三十六户住有新居
 
  贫困户王太富一家两口,家住花园村一组,其妻兰国珍自幼患侏儒症丧失劳动力,1米2的身高还怀有身孕,一家人挤在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简易水泥砖房里,几乎不避寒风不挡大雨,生活起居环境极为简陋。
  不但如此,已分家居住上了年纪的父母王应洪和廖关美,也是挤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简易水泥砖偏房里,生活起居环境更差。分给其弟王太林的所谓正房,也只能勉强算砖混结构水泥顶30余平方米,早年其妻因受不了穷而远嫁他乡了无音讯,丢下一个4岁多的男孩王品要,由王应洪和廖关美拉扯成长。
  “像这种特殊的经济困难家庭,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前期摸底时就锁定他家了,可以说,能搬进这里来的三十六户,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一家比一家好不到哪儿去,不给他们解决问题给谁解决问题?”周超说。
  “当初也有几家没得到房子的人家不服,说我优亲厚友不照顾他们,听到这话,我心里又急又气”,周超说,“这三十六户人家得不得房我说了不算,一是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二是群众会上举了手的,名额分配相对公平。”
  一时间,这三十六间房成了周超手上烫手的山芋。无奈,村两委只好采取“三进三增”工作法,上门挨家挨户动员宣传,逐渐消除群众争议。
  如今,走进花园村石厂坡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三十六户黔西北民居分四排依山而建,各类砂石、水泥、钢筋等建材堆满工地,工人们正在忙碌施工,新居一层初见雏形。
  这是中水镇继危房土坯房改造之后,按照就近集中安置原则,采取政府统筹贫困户自愿的办法,为花园村三十六家无力建房贫困户争取的易地扶贫搬迁指标。
  该项目总占地面积20余亩,建设标准为每户70平方米。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无力建房的36户贫困户将搬迁入住。

借力退耕还林:种植苹果李子花香满园
 
  贫困户周朝兵一家六口住在花园村二组,岳父贺明态、岳母赵稳姐年老体弱多病,8岁的大儿子康健为其妻贺敏与前夫所生,他的亲生儿子周俊林已经1岁半,一家人和美幸福,已通过种植苹果和李子,并就近务工,于2017年脱贫。
  从花园村活动室,顺着通村通组路朝着村民周朝兵家走去的时候,路的两旁及山上种满了苹果树和李子树,还夹杂着花红树和梨树,一时招蜂引蝶,春意盎然。
  此时,周朝兵正在园子地里操纵着微耕机,在苹果园里翻耕土地,迎面扑来新翻泥土的气息,他正在种下秋收的新希望。
   “朝兵,犁地啊,准备种什么?不准在苹果基地里种高秆作物哦。”党支部书记周超乐呵呵地打招呼。
  “没种苞谷,想种点洋芋,离苹果树远远的,能种多少算多少。”周朝兵熄了微耕机,与周超拉话。
  “记者采访你嘞,你个倒插门的姑爷这回厉害了,要上新闻了,快来给大家说说你种苹果和李子的事情。”
  “党的政策好,不但免费给我们提供苗木,还给我们培训种植技术,还争取每年每亩240元的退耕还林款,5年可得1200元,我的15亩苹果和12亩李子一年可得补贴6480元,五年可得补贴32400元。”
  说起种果树,一脸腼腆的周朝兵露出了得意的笑容。等他的苹果树和李子树进入盛产期,周朝兵就真真正正成了村里的种植大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日子就不远了。
  近年来,中水镇立足花园村实际,整合退耕还林项目和林业扶贫项目,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在努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矮处种苹果,高处种李子,均由当地群众自种自收。
  目前,该村种植的1800亩苹果成活率高,苗木茁壮成长,覆盖3个村民小组,户均达1.5亩。不但如此,该村还在海拔较高不适应种苹果的地方种上了1496亩李子,户均达1亩以上。
  “我现在担心的不是苗木长不起来,而是苹果和李子的管理技术问题,目前正在通过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如果实在不行就成立合作社,把管理不好的人家引进到合作社里,按‘基地+农户+合作社+村集体’的方式“721”分成,保证家家都有好收成。”周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