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平脱贫记
作者:唐爱梅 时间:2018-03-23 阅读:252
孔令平,今年40岁,双龙镇水潮村村民。
他是去年年底脱贫的。对于孔令平来说,就在三年前,“酸汤苞谷饭”的日子还历历在目,他自己也说不清楚贫穷的原因,仿佛清贫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按常理来说,壮年人,有手有脚,怎么想也和贫困挂不上钩,但是孔令平却偏偏就是贫困户。
小的时候家里穷,吃穿都是问题,更别提上学了,以至于孔令平活到了40岁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十几年前,村里的年轻人纷纷跑到沿海一带去打工。等他们从沿海一带学会了挣钱的手艺,有了一技之长之后,孔令平还是一心一意守着一亩三分地,种好自己的苞谷洋芋。
时间从来不会为任何人停留,当孔令平还住在破旧的房子里时,外出打工的同村人返乡盖起了小洋房。看着别人搬进了漂亮的小洋房里,他羡慕。
想要改变却又不知道如何改变,这种纠结的情绪一直持续着,直到孔令平家被列为村里的贫困户。
孔令平大字不识,但他知道这“穷帽子”戴着是“很羞人的”。
家里的窘况迫使孔令平去改变。他说:“以前,小孩子都是‘一双鞋走天下’,上学穿、放学穿、放牛时穿、跟着我干活的时候也穿,特别是冬天的时候,太造孽了。”
想要摆脱贫困的信念日益坚定,但是脱贫之路却并不一帆风顺。
孔令平说:“苞谷洋芋是挣不到钱的,赚头实在是太少了,费时又费力。”
一直以来,孔令平只是安安分分地种苞谷、洋芋,地里能种些什么,什么能挣到钱,他心里没底。
2012年的时候,孔令平做起了“牛贩子”,从小海牲畜交易市场买来耕牛,然后转手卖给农户。但由于没有本钱,只能小打小闹,赚不到钱。谈到这里,孔令平感慨:“如果当时有五万块本钱的话,现在日子早就好过了。”
贩牛挣不到钱,孔令平只能另寻发展门路。
2016年春耕播种时,孔令平发现村里很多人都不再种植苞谷洋芋,大部分人都选择了种植半夏。孔令平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选了1亩地种半夏,这一种就一发不可收拾。
村里种半夏的人都从中获益,多的挣到几十万,少的也有几万,看着乡邻们喜获丰收的模样,孔令平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去年,孔令平种了5亩半夏,最后净赚5万元,还自留了一千多斤的半夏种。
“我今年计划种将种植面积扩大到10亩左右。”孔令平说。
在孔令平家的院子里,摆着两个装着水的大盆,半夏种浸泡在大盆里,已经发出了嫩芽。
因为今年种植面积扩大,孔令平和妻子杨称兰两人忙不过来,他们还要请两三个工人来帮忙。
“种植半夏虽然有很高的经济效益,但是半夏种植后的土地要进行轮休,要间隔七八年才能再次种植。”鉴于半夏的生长习性,孔令平认为不应该太过于依赖半夏种植,应该寻找更多的致富途径。他除了种植半夏之外,还努力学习各种致富技术,积极寻找发展门路。
“我有一个朋友是酿酒的行家,我从去年开始就一直向他学习酿酒”,孔令平笑着说,“100斤苞谷大概能酿出44斤苞谷酒,上等的苞谷酒能卖到30块一斤。”
在他漫长而又曲折的脱贫路上,妻子杨称兰的陪伴和支持是他的力量来源。妻子经常跟着他在田间地头劳作,早出晚归,协助他把半夏和庄稼打理得井井有条。杨称兰说:“做农活虽然很苦,但一家人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孔令平算着经济账:今年种植半夏10亩,亩产2000斤,按照去年30元一公斤的价格,毛收入在30万元左右,除去生产成本和用工费,利润在20万元左右,再加上平时去工地上做零工,妻子也有一些打工收入,一家的小康梦正在一步一步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