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3-26

勤劳为“荣” “和”则家兴

作者:杨静 沈光勇 许定华 时间:2018-03-26 阅读:278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聚焦贫困村”大型纪实专题系列报道( 14)
勤劳为“荣” “和”则家兴
——石门乡荣和村决战深度贫困走笔
实习记者 杨静 本报记者 沈光勇 许定华


新营苗寨一角


中寨搬迁户黄朝聪潘玉花夫妇与驻村工作人员聊得很投机

  勤劳为“荣”、“和”则家兴。
  3月中旬,石门乡荣和村新营苗寨和中寨苗寨,黔西北苗族民居风格的小洋楼在春日柔和的暖阳里格外醒目,微风扑面带来湿润泥土的芬芳,搬入新居一年多的当地群众住有所居,深感党恩,和美幸福,家居生活水平一跃上了新水平。
  2015年,当地政府在新营和中寨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水、电、路、讯、房、寨“六项小康行动”在此干得热火朝天,风生水起,帮助这里的群众拔穷根,建富业。
  2016年,在政府的大力帮助下,新营和中寨不仅在环境上有了改变,物质、精神方面的变化也显而易见。他们不但不花一分钱就搬进了梦寐已求的新居,政府还给每家每户配发了沙发、电视、火炉、床铺等,改变了以前土墙茅屋杈杈房的现状,满满的幸福感。
 
★★措施实,经济活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近年来,荣和村为了能快速脱贫致富,村两委干部积极帮扶发展马铃薯种植156亩。
  “以前这片地种的是中药材,失败后我们又种上了马铃薯,正在申请新建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并在丰收时以每斤7角的保底价向村民收购。”荣和村村支书李威说。
  李威考虑到荣和村的气候、海拔、水源等自然条件,经过多方考察,最后决定种植马铃薯。
  随后,村民们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先自发组织成立了“宏华亮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然后以“自己家的土地自己种”的形式把土地加入到合作社中。目前,荣和村已有30余户人家参与进来,共种植156亩马铃薯,每亩土地每年可产4500斤左右。
  村民吴天慧,以前家是土墙房子,不仅简陋,还拥挤。公路不通,出行极其不方便。家里三个孩子的教育成了问题,为了解决多方困难,她贷款在街上去开个小餐馆,但是生意一直不景气,日子过的还是紧巴巴的。
  现在,村里产业结构调整,种植百亩洋芋,吴天慧家就占了十多亩,她是想抓住这个机会,让自己可以真正脱贫致富,把日子过的有声有色。
  “我把家里所有的土地都加入到合作社了。准备豁出去干一把,说不准效益还不错呢。”吴天慧开心地说。
 
★★观念变,富裕来
 
  “以前这里很穷,交通也不便利,人们只能在家中闲着,因此养出了很多的“毛病”,打牌喝酒成了村中年轻人茶余饭后娱乐的项目,村中整体都是死气沉沉的,别说致富了,就连脱贫都是件难事。”李威说。
  如今,中寨和新营已经看不见当时那种“等、靠、要”的情况,村里妇女辛勤劳作、村中小伙进城务工,“安居乐业.和谐村庄”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政府给了我家1万6的危房改造款,我们把原来的草房改造后,儿子就进城务工,做起了小建筑工人,每天能有100到200的进账,解决生活是没问题的。儿子现在还娶了媳妇,生了孙子,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村民朱正芬笑呵呵地说。
  “观念变,富裕来。”荣和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在外面接触到了新鲜事物,思想不再像以前那样老旧,勤劳致富也自然成了他们实际行动。
  在村里,村干部们通过讲习所,宣传教育,向村民们传递党的政策,勤劳致富的技能。村民们自身也可通过了网络、手机、电视等平台看到外面的世界,不再被封闭的环境禁锢思想,学会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荣和村的村民改变了原来的想法,也就有了致富的希望。
  “村上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看见他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我也很开心。”李威话语间透露着笑容。
 
★★土木兴,村庄美
 
  “2015年,政府筹资在中寨和新营修建了集中安置房,为村民们改善住房条件,这样脱贫致富也算迈了一大步。”李威说。
  近年来,石门乡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重点工作之一,坚持群众自愿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将荣合村中寨组和新营组列入2016年异地扶贫搬迁整村整寨搬迁项目。
  记者在荣和村新营组看到,每一栋房屋有120平方米,路上铺满青石板,傍晚淡黄色的路灯灯光照在青石板上,温暖静谧。
  “我们是2016年搬进新居的,相比以前的老房子,这里的条件好太多了”,村民黄朝聪脸上泛着幸福的笑容,他用手指着以前住的地方告诉记者:“那里就是中寨偏坡,是我以前居住的地方,那时候别说赶集买卖了,就连平常进出都很不方便,而且住房很简陋,不像现在,房子大了,而且交通还便利了,生活方便了不少。”
  2015年以来,中寨、新营作为石门乡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在各级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下,从住房入手,水、电、路、讯全覆盖。该乡党委政府正带领人民群众入股参加合作社等方式,用活特惠贷,大力发展产业,帮助苗族群众脱贫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