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发村决战深度贫困速写
作者:杨静 沈光勇 许定华 时间:2018-03-26 阅读:559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聚焦贫困村”大型纪实专题系列报道(13)
泉发村决战深度贫困速写
实习记者 杨静 记者 沈光勇 许定华

一位老人带着三个小孩在村小广场上休息玩耍

村民们正在整理蜂房

一位老人带着三个小孩在村小广场上休息玩耍

村民们正在整理蜂房
阳春三月,暖意融融。
3月中旬,记者走进石门乡泉发村,沃土芬芳,村树吐蕊,田间地头到处是春耕忙碌的场面。
村办公活动场所外的生态小广场上,有休息的村民们正在聊天。“脱贫攻坚、产业结构调整”成了大家话里话外的高频热词。
去年来,泉发村两委根据气候和土地等自然资源,在当地进行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减了传统种植作物,在田间地头撒下了“草乌”种子,与此同时鼓励村民利用地方优势发展养蜂产业,决战贫困在此拉开帷幕。
★★草乌搭建脱贫路
站在通村路边,“草乌种植基地”醒目的标识牌插在田间,肥沃而疏松的泥土里早已种植了草乌,沟垄分明,很是耀眼。
“2017年产业结构调整后,村民们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先种植了100亩草乌,收获时效益很明显,村民们也尝到了甜头。今年,我们又带领大家多种了100亩,希望可以真正帮助村民顺利脱贫。”泉发村村支书宋冰说。
脚踩在草乌地边,松松软软的。田坎上,村民邵德海身子俯前,手杵在竖立的锄头把上,嘴里还喘着气,一只手还不忙擦着脸上的汗水。
“党的政策太好了,村干部们带领着我们产业结构调整,种植草乌。现在,我家的5亩地也入股到其中,只望着明年的收成啊!”邵德海站了起来,继续回到地间忙活了起来,为了幸福,他勤劳地耕种着眼前这片土地。
据宋冰介绍,全村有七个组加入到草乌种植中来,因为涉及面广,为了明确分工,合理收益分配,村民们自发成立两个合作社。现在村里采用“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分红,农户占70%,合作社占20%,村集体占10%。
“去年村里平均每亩收到了1600斤左右的草乌,按每斤4.5元来卖,最后除去成本平均每亩收入了4500元左右。今年的种植面积多了1倍,收成应该会再多出一成”,宋冰边掰着手指计算边告诉记者。
泉发村从2017年开始就和乡政府引进的威宁天露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种植中草药草乌。公司对村民们进行管理培训和技术指导,最后按4.5元每斤的价格回收药材,村民们只操心自家地中的草乌健康生长就行了。
现在,草乌种植了,产业结构调整在村中算是进行了一半了,村民们勤奋努力一点,脱贫在村里不再是难事。
★★蜂蜜开启致富门
养蜂可以致富的说法,已经在泉发村普遍传开,并有不少人尝到了甜头,其他村民眼红了也纷纷跃跃欲试。
起初村里有一个养蜂的“达人”叫邵德玉。走进邵德玉的养蜂基地,出现在眼前的是木头制作的方形蜂桶,桶上用几片石棉瓦盖着,隐约间还能看见小蜜蜂围在蜂桶旁飞来飞去。
“现在家中养着38桶蜂,每年每桶蜂平均能产下10斤左右的糖,季节好的话,个别桶还能产40斤,每斤卖120元,一年下来,收益不错。”邵德玉乐呵呵地说。
51岁的邵德玉1997年开始养蜂,但那时条件不好,他只能把蜂嵌在崖上养殖,有一窝就养一窝。就这样一年一年的过去,直到2015年,他的蜂桶达到30桶。2017年产业结构调整后,他更加放心大胆地养蜂,现在已经有38桶蜂了。
他告诉记者:“一个人干只能一个人收益,村里百姓都是自家的兄弟姐妹,既然有了致富的途径,我也要带着他们一起致富,接下来我要成立一个合作社,五家为一体,捆绑合作,只为让每一家都能奔小康。”
在村里,上到支书下到百姓,都对邵德玉的想法和做法赞不绝口,并亲切地称他为“养蜂大哥”。
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养蜂的人也越来越多,都渴望着可以通过养蜂来改变生活条件,过上小康生活。
“以前虽然也养蜂,但是技术一直不到位。现在,有村里的支持,我和老伴就在家中养了32窝蜂,这样不仅打发时间,还有额外收入,去年都卖了3000元呢。”71岁的村民邵惠文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