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得“东风”好脱贫
作者:沈光勇 许定华 杨静 时间:2018-03-26 阅读:242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聚焦贫困村”大型纪实专题系列报道(15)
借得“东风”好脱贫
——黑土河镇坪山村决战贫困走笔
本报记者 沈光勇 许定华 实习记者 杨 静

坪山村貌
走访黑土河镇坪山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驱车120余公里翻山越岭一路奔波,有种天黑日落越走越远的感觉。
当车轮翻过青山梁子接近野依梁子时,坪山村座落在高高的仰天窝半山腰上,石门环山公路穿村而过,洛泽河谷则深不见底,阴天雾天小区气候有别于山外。
一直以来,深度贫困现状压得当地群众抬不起头,好女嫁他乡,育儿走四方,恶劣的自然环境制约了当地的发展。
痛定思痛,黑土河镇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深入实地考察,给坪山村开出了种植大蒜和马铃薯的致富良方,以村为阵地带领当地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有效缓解当地深度贫困状况,让群众看到了脱贫致富的新希望。
“水塘坝子种大蒜收益要得”
走进水塘坝子,高高的仰天窝主峰成了山下人家的避风港,山里人家静卧在坝子边上,坝子中间机耕道阡陌纵横,田畦不负春光,露出了五彩田园模样。
“以前种苞谷,收成不错,就是值不了几个钱。”坝子里的大蒜长得很好,坪山村水塘组村民刘万兵正在自家大蒜地里除草。“后来村里引进大蒜来种,可以出两季,比种苞谷收益好多了。”
通过了解,刘万兵条件一般,父母年老体弱多病,媳妇离婚远嫁他乡了无音讯,丢下两孩子已经读小学,家庭负担较重,住在村中的土墙瓦房里,吃的穿的倒是不太缺,就是一年下来没有积蓄。
“我家在基地里种了2亩大蒜,一年种两季,也可轮种其它蔬菜,如果雨水好市场好的话,可以纯收入4万元。”刘万兵喜滋滋地说。“再种一年看看,如果市场稳定好卖,再把剩下的3亩地也种上大蒜,一年可问5亩地要10万元,几年下来就可以翻修房子了。”
“水塘坝子里,种大蒜收益要得。”坪山村副主任刘发海说。
目前,该种植示范基地总面积已达34亩,总纯收入达68万元,涉及23户人家,种子和肥料则有由县安监局结对帮扶每年解决5万元购买。
如果今年下来效益好,该村还将扩大种植面积,正在策划以村两委牵头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把大蒜种植做大做强。
“仰天窝的洋芋长得大又好”
离开水塘坝子,下一站便是仰天窝马铃薯种植基地。从坪山村级活动场所向左手边分路,车子一路陡坡轰鸣,稍感平缓时目的地就到了。
站在山顶,气温明显比山下低了不少,劲风起处倍感阵阵凉意,整个高原台地扑面而来阵阵新翻泥土的气息,苍山含黛渐小。
坪山村水塘组贫困户文荣品闲来无事,就会一个人跑到基地边看风景、见世面、学技术。
“在仰天窝马铃薯种植基地里,我家有3亩地,以前种荞麦就收400来斤,产出低得很。石门乡引进公司在这里建基地后,我们坪山村水塘组也跟着沾光,不但给我们土地流转费,还按631比例给我们分红。”文荣品说。
闲聊中得知,文荣品今年62岁了,父母早已过世,儿女们也成家分出各顾各了,家里只剩下他和老伴二人,主要靠传统种植养家糊口,家庭极为贫困,房子也是2016年整合危房土坯房改造款和新农村建设款修建的。
说到这里,文荣品面色红润,心存感激。“党的政策太好了,连我这个上了年纪的老人也要管。党恩感激不尽啊,我一辈子也修不起这样一间房。现在好了,我不但住上了新居,还硬化了串户路。”
仰天窝马铃薯种植基地,核心区属石门乡,但周边大部分土地是黑土河镇的,基地建成后,公司不但接管了石门乡的土地,也接管了黑土河镇的土地。
“仰天窝基地里,我们村有2000多亩土地在里边,涉及农户180余户,听基地的人说,今年是要大面积种植青薯九号,但愿收成好,给我们村的老百姓多分点收成。”刘发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