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2-03-07

建好发展型党组织 促牛棚经济社会提速跨越发展

作者:吴世荣 时间:2012-03-07 阅读:374


  理清思路 突出重点
  建好发展型党组织 促牛棚经济社会提速跨越发展

 
  2010年,市委常委、县委书记杨兴友在全县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五个一”舒心工程、“一办三中心”建设时提出发展型党组织建设指导思想以来,发展型党组织迅速得到市委、省委及中央组织部的高度认可,于2012年2月7日召开了全国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视频会议、全省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推进发展型党组织建设视频会议。会后,市委常委、自治县委书记杨兴友作了重要讲话,就如何加强发展型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出了针对性、操作性和指导性极强的意见。如何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推进发展型党组织建设,促进牛棚经济社会提速跨越发展呢?
  一、清思路谋发展,为发展型党组织建设明确目标
  2012年,县委把建设发展型党组织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总抓手。建设发展型党组织,要紧紧围绕建设发展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为建设发展型党组织的轴心,突出培育发展型党组织文化、夯实发展型基层基础、凝聚发展型人才队伍、健全发展型机制体制,统筹抓紧抓实,把服务经济建设,推动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致富作为突破口,整体推进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就我镇而言,必须按照县委 “一个中心、两年提速发展、三年大见成效”及“四五六七”工作思路,根据牛棚镇实际情况为牛棚的发展做好定位。要按照镇党委提出的发展思路,即:紧紧围绕一条主线(巩固烤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建设风情古镇、打造经济重镇),着力两个重点(产业化推动和集镇化带动),打造三条产业(现代烟草农业、特色经果产业和古镇乡村民族风情旅游业),实施四项战略(强农稳镇、扶贫助镇、工业兴镇和科教强镇),建设五个牛棚(富裕牛棚、平安牛棚、生态牛棚、开放牛棚、和谐牛棚), 发挥六大优势(历史文化、气候环境、物产资源、烟草产业、旅游景观、地理区位),打造六个方面特色乡镇(民族风情、地方宜居、观光农业、现代烟草、乡村旅游、经济文化)的目标,旗帜鲜明地唱响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进双领先、实现新跨越”的主旋律,坚持把发展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全过程,使党的建设与中心工作在指导思想上相一致,工作目标上相协调、工作部署上相衔接,为牛棚经济社会提速发展,加快转型, 推动跨越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证。
  主要工作达以下预期目标:财政收入到“十二五”末力争达到 1500万元以上,年均增长 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8%以上,到 2015 年力争达到 7000 元以上; 农村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 初中生在校巩固率保持在 98%, 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 100%; 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覆盖率达到 100%, 农村人口参合率达到 95%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5‰以内, 人口出生率控制在 12.17‰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控制在 94.5%以上。对常年工作,进行线性管理;阶段工作,点题落实;特殊工作,强力推进。力求改革取得实际效果;要通过努力,使镇村两级党组织达到“六新”要求,即有科学发展新思路、有科学发展新本领、有科学发展新基础,有科学发展新作风,有科学发展新机制,有科学发展新业绩。力争2012 年底,初步建立健全发展型党组织的体制机制,50%的党组织达到“六新”要求。 到 2015 年, 基本形成建设发展型党组织的理论创新体系和有特色的党建文化内涵,100%的党组织达到“六新”要求。
  二、抓队伍建设,为发展型党组织建设打造奋发有为的集体环境
  突出发展型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为轴心;以培育发展型文化、夯实发展型基层基础、健全发展型机制、凝聚发展型人才作为四轮,全面提升发展型组织建设。
  1、抓好党委班子建设,打造坚强有力的发展型党组织建设龙头。按照执行政策好、目标措施好、工作机制好、团结协作好、整体素质好、工作业绩好的“六个好”目标,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要求各班子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进取精神,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发展上,真正做到带头强化责任不推诿,带头狠抓落实不松手,带头团结协作不折腾,带头提高效能不懈怠,努力成为建设发展型党组织和发展型领导班子的精心组织者、积极促进者、自觉实践者。
  2、抓村级班子建设,为发展型党组织建设提供坚强的基层堡垒作用。要按照村支部书记要做到“五子”,还要当好“五种人”的要求,大胆启用“年龄青、文化高、有素质、有能力、有人缘、有威信”的人担任支部书记,严格实行“公推直选”和“两推一选”的组织办法,实行“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用人方式,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村干部队伍。要切实加强村干部的培训和轮训,全面提高村干部的发展型素质,确保所有村班子达到“六个好”目标,为发展型党组织建设夯实基础。
  3、抓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发展型党组织建设的落实力。发展型党组织工作的落实,关键在干部队伍身上,锻造坚定有力的干部队伍,才能充分保证各项工作快速落实到位。要以“创先争优”和“三个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强化党员干部政治思想和民族团结教育力度,坚持每周一机关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和党支部的“三会一课”制度;强化对党员干部遵守政治纪律情况监督、管理力度。通过对镇直各部门、村“庸、懒、散”等不良作风的整治,调动起全镇广大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积极性,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氛围,打造了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叫得响、作风上过得硬”的发展型干部队伍。
  4、发挥老领导余热,优化发展型组织。老干部的工作经验是我们的宝贵财富,重视老干部工作,尊重老干部同志,贴近老干部同志实际,创新工作方法,全面落实老干部政治、生活待遇,着力推进老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发展型党组织建设中来,为创建发展型党组织发挥余热。
  5、抓党员队伍建设,夯实发展型党组织基础。做好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动员广大党员积极踊跃参志发展型党组织建设,是发展型党组织建设的基本保证。要认真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抓好党员的发展,给党的队伍注入新的活力。要严格制度,规范程序,严把党员入口关,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建设,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管理和考察培养,把年轻有为、德才兼备,能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农民群众吸收进党组织来。要抓好党员的学习教育,组织广大党员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充分发军先锋模范作用。要积极开展党员结对帮扶,创建党员安全示范岗等活动,推行党员目标管理工作。
  三、抓“四在农家”和“五心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为发展型党组织建设搭建全民参与的平台
  在全镇范围内深入开展“四在农家”和“五心教育”活动,破解“三农”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全民综合素质,促进全民共同发展,是全面贯彻落实发展型党组织的必然要求。在全镇范围内认真贯彻落实“以‘富在农家增收入’为基础,不断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以‘乐在农家爽精神’为动力,不断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以‘学在农家长智慧’为条件,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以‘美在农家展新貌’为目标,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富、乐、学、美”在农家的新农村建设和“把忠心献给祖国、把孝心献给父母、把爱心献给社会、把诚心献给他人、把信心留给自己”的“五心教育”提素质的活动指导思想。要认真拟定实施方案,把其纳入目标重要考核内容,单项进行督查考核评比,迅速掀起活动高潮,切实破觖“三农难题”,提升全民综合素质,动员全民参与到发展型党组织中来。要切实树立以范家田、三河、水源、鱼塘为示范点的创建活动,为全镇活动的开展树立亮点和示范。
  四、抓好阵地建设,为发展型党组织建设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要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的阵地建设,为发展型党组织建设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要通过外引、内联、上拨、下筹等途径,多渠道、多方位筹措资金,新建或改扩建村活动场所,确保在十二五期间全镇100%以上的村级阵地建设要达到“六有” 的目标要求, 即有符合实际需要的办公室,有群众图书阅览室,有党员活动室,有多功能会议室,有文化健身活动场所,有村级综合服务中心。要抓好“一办三中心”、小食堂、小厕所、小澡堂、小图书室、小文体室的建设,让基层党组织建设阵地成为一个集舆论宣传、学习教育、沟通交流、服务群众等功能于一体的宽广平台。要将“五个一”舒心工程建设延伸到镇党工委,大力改善镇党工委干部生活和办公条件,让党工委干部住得下、吃得饱、干得好。要基本形成上级为下级服务、组织为党员服务、党员为群众服务的重要载体。
  五、抓作风整顿,为发展型党组织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风就是力量,干部工作作风的好坏、办事效率的高低、服务质量的优劣,对外关系到吸引力,对内关系到凝聚力,对下关系到号召力,对上关系到执行力。要深入开展正党风、清政风、淳民风、浓学风、转作风、优行风“六风”建设,大兴共谋发展之风,大兴奋发有为之风,大兴改革创新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为发展型党组织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要切实改进会风文风,坚持“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切实转变工作中的不良作风,做到不让公务在我这里延误,不让差错在我这里发生,不让工作在我这里中断,不让前来办事的同事在我这里受到冷遇,不让牛棚的形象在我这里受到影响。大力倡导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空论,勇当推动改革发展的“战斗员”。下真功夫开展“责任风暴”和庸懒散“三治”活动,让庸官、‘懒官、混官没有生存空间,让拉关系、托人情、“溜须拍马”之辈脸上无光,占不到便宜。要树立“四个理念”、实现“五个转变”,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树立“四个理念”,即: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实现“五个转变”,即:在思想观念上,要从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向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在管理主体上,要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共同治理转变。在管理方式上,要从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向更加重视协商协调转变。在管理环节上,要从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在管理手段上,要从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等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要关注民生,突出抓好“九民”,切实做好新形势群众工作。
  六,抓廉政建设,为发展型党组织建设创建风清气正环境
  认真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让每一位党员干部充分保持清醒的头脑,为发展型党组织建设创造风清气正环境。要始终坚持教育、制度、监督、惩处并重,常吹“廉政风”,常敲“警示钟”,常念“紧箍咒”,常打“预防针”。坚持教育为先,靠教育防腐。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筑牢思想防线,守住廉洁底线,划清公私界线。要把八小时内与八小时外的管理统一起来,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千方百计预防腐败的发生。坚持制度为本,靠制度反腐。“善恶之间、一念之差;高墙内外、一步之遥。”从公仆到罪人,往往是一步之遥、一念之差。要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把坚守《廉政准则》当作从政的“分水领”、“三八线”、“防火墙”,对行政审批、财政管理、干部人事和建设工程招投标、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工作,要规范程序,加强监管。坚持监督为重,靠源头堵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洞不补就会有大洞吃苦之虞,腐败的缺口,往往从小事、小节打开,从小节不保到大节丧失,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走向腐败的普遍规律。要纠正各种不正之风,注重管好“三头”,刹住“四风”,即管好龙头,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管理;管住人头,全面清理吃空饷人员,严格编制管理;管住车头,严禁领导干部驾驶公车和公车私用;狠刹吃喝风,防止铺张浪费;狠刹酒席风,严禁大操大办借机敛财;狠刹公车配备风,清理处置超编、超标车辆;狠刹公费旅游风,严格公务外出活动报批审核。坚持惩处为要,靠管理治腐。要引导党员干部算好七笔账:算好“政治账”,不要断送自己的前途;算好“经济账”,不要做金钱的俘虏;算好“名誉账”,不要毁了自己的名声;算好“家庭账”,不要让家人担惊受怕;算好“亲情账”,不要弄得众叛亲离;算好“自由账”,不要深陷囹圄;算好“健康账”,不要自伤身心。要加大对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对无视法纪、顶风作案者,要严惩不贷,绝不姑息迁就。
  七、抓机制创新,为发展型党组织永葆生机活力
  1、创建党建联系点,确保工作取得新进展。实行领导干部联系工委,工委、镇直部门包村和干部驻村等党建联系点工作制度,党委班子领导每人联系一个后进村,每月到联系点指导工作不少于4次;每个镇直部门至少联系一个行政村,定时开展党建帮扶活动,形成联帮联建的良好格局。
  2、实行月目标考核,激发工作热情。为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结合乡镇实际,对镇直单位、各行政村各项工作进行量化,实行月考核,月汇报,月评比,月总结,将评比结果与“评先选优”挂钩,实行综合目标每月考核制度,各项综合工作的“部署、落实、监督”逐渐到位,确保全镇面貌有新的改变,工作成效显著提高。
  3、创党建结对帮扶,党干群关系和谐。把党建扶贫与“四帮四促”活动为发展型党组织的一个突破口,制定有关规定,深入农村实际实际问题,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化解矛盾纠纷,解决实际问题,凝聚干群关系,促进地方和谐,成为群众贴心人。
  4、以奖代补抢进位。结合村干部绩效考核目标,就相关工作建立相对应的以奖代补奖励机制,切实把月目标考核情况、计生手术库存消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收缴等纳入“以奖代补”奖励机制,活跃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促进增比进位。
  5、重点补助增干劲。在以奖代补的基础上,按2000以上人口的村每年划拨工作经费2000元,2000以下人口的村每年划拨工作经费1500元固定补助标准,在及时足额划拨村工作经费的同时,对全镇3个经济薄弱村和7个工作重点村实行重点补助,实行每年每村补贴0.5—1万元办公经费,鼓足村级基层组织的工作干劲。
  6、提高返还长激情。各村收缴的社会抚养费,在上交20%给县财政,5%留作镇计生办公经费外,其余75%全部返还给村作办公经费使用,增长计生工作热情。
  7、加强监管保纯洁。村级组织运转资金按照“定额补助,以奖贷补,结余留用”的管理办法,实行“村财镇代管”制度,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审批制度,同时加强村务公开,定期公示村级办公经费使用情况,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提高村级组织建设工作的透明度,确保基层干部思想上纯洁性。
  总之,抓好发展型党组织建设,要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树立目标,建立队伍,营造氛围,创造环境,搭建平台,风清气正,全民参与,创新机制,做到怀感恩之心,立奋斗之志,举发展之旗,聚团结之力,达到我镇经济社会提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