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3-28

红松的春天

作者:李玉荣 叶启伟 时间:2018-03-28 阅读:243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聚焦贫困村”大型纪实专题系列报道(16)
红松的春天
——哲觉镇深度贫困村红松村脱贫路径探访
记者 李玉荣 叶启伟


红松村的通组路


王维红林下养鸡场一角

  深春时节,走进哲觉镇红松村,仿佛走进了森林的海洋,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林。一户户人家掩映在绿树丛林中,仿佛世外桃源一般;一条蜿蜒的通村水泥路,像一条白飘带连接起了村里村外;一条条“组组通”水泥路,更是连接起了村里人家的幸福。村庄里,村民们忙个脚手不停,喂鸡喂猪、养牛养羊、栽药材、种洋芋……到处都是一幅幅繁忙的发展场景,村民们正昂首走在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大道上。
 
★★通村路通组路成为幸福路
 
  红松村是哲觉镇的一个深度贫困村。目前有4个组11个自管委374户1774人,耕地1400亩,人均不足1亩,森林4400亩,森林覆盖率达62%,2014年的时候,有128户428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如何让这些群众尽快摆脱贫困阔步踏上同步小康路,摆在了哲觉镇党委政府和红松村支两委的头上。通过进村入户反复调研,结合当前的脱贫攻坚政策,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富得快,种植养殖齐步迈。于是,一条因地制宜的脱贫大道在红松村蜿蜒伸向远方,伸向幸福。
  思路决定出路,行动决定效果。2015年,一条从哲觉镇箐村穿越红松村抵达和平村的通村公路正式实施。一时间,通村公路建设现场,机声隆隆,车子穿梭,到处是一派繁忙的建设场景。2016年,这条通往3个村庄的通村路正式通行,从此一辈子在行走在泥巴路上的村民,脸上堆满了笑容,幸福感获得感大大提升。
  不止建设通村路。“为了让饱受大山封锁的贫困群众早日脱离贫穷的苦海,2017年,红松村实施了‘组组通’水泥路4条。从二道沟到马店2.9公里,从回龙地到罗家打子洼2公里,从卯家沟到红嘠地2公里……全部建设好后,所有村民都受益,这对村里发展带来的实惠不可估量。”村支书崔同艳高兴地告诉记者。
  “以前,别说有通组水泥路,就连通村路都是泥巴路。现在好了,我们这里不但有通村水泥路,还有通组水泥路,出门方便,栽种庄稼也方便。”在背靠大山面朝大山、抬头还是大山的红松村马店组,48岁的村民崔庆能幸福地说。
  比起崔庆能,同一个组李家湾的李宗文心里就遗憾了不少。“不知什么原因,到马店组的2.9通组路,修建了2公里后,到李家湾的0.9公里就没有修了。”李宗文告诉记者,他们也询问过施工方,可是没有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
  采访当日,记者看到,这条通组断头路的确影响李家湾数十户人家的发展。目前,李家湾的群众,自发出资出劳,打通了土路,他们期待早日建设好这条断头路,连接起大家的幸福。

★★种植业养殖业成为致富业
 
  “2014年,红松村脱贫7户28人,……2017年脱贫21户99人。”在红松村走访,提起脱贫人数,村支书崔同艳记得一清二楚。
  看似简单的数据背后却蕴藏着红松村村支两委大力带领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业带来的脱贫致富秘籍。
  2017年脱贫的村民王维红家就是一个典型。王维红家有5口人,两个大人,三个孩子,一个患有脑瘫,两个分别读初高中。一度时期以来,给孩子治病和供孩子上学,让山里汉子王维红感到压力山大。
  王维红一直在与贫困作斗争。2017年,王维红乘着脱贫攻坚的春风,在村委的带领下,用政府发放的1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再加政府贴息的5万元贷款,购买15头猪、5头牛、20只羊搞起养殖,开始向贫困宣战。
  不止这些,王维红还给亲戚朋友借款6万元,依托本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业。目前,王维红家的林下家庭养鸡场已经有200多羽大鸡,孵化机里还有100多只小鸡等待出壳。王维红的梦想是发展5000羽,他自信地说,就算一只地道的农家土鸡按最低价80元计算,5000只也价值40万元。
  可是谁也想不到,2017年4月份的时候,王维红的发展是从1只公鸡和10只母鸡开始的。一年下来,王维红硬生生地通过鸡生蛋、蛋生鸡这种传统方式,卖出了500多只大鸡1000多枚鸡蛋,有效地增加了家庭收入。
  “鸡蛋孵化小鸡一共21天,头7天温度要控制在38度,中间37.8度,后7天又是37度,湿度要控制在50度,湿度低鸡不出壳。小鸡出壳喂药排出胎粪后,还要慢慢脱温7天,让它能适应自然环境……”手指孵化器,王维红说得头头是道,记者听起来津津有味。
  王维红说,一家脱贫不算脱贫,下一步,他要进一步发展壮大规模,带领更多的村民快步踏上富裕路。只要想养鸡的,鸡苗从他这里来购买,他还可以无偿提供技术指导。
  “今年计划买2头牛来喂养,发展1亩当归种植,再加上读初中和小学的孩子还有补助,脱贫不是问题。”因病因学带上了贫困户帽子的村民蔡登文,谈起今年如何脱贫信心满满。他的信心来自于脱贫的利好政策,1万元的发展金可以搞养殖,政府无偿供苗和提供技术服务,中药材的种植销售又不成问题。
  2018年,红松村计划脱贫39户128人。这些人如何脱贫?他们的脱贫秘籍依然是产业发展。目前,红松村2016年种植的1000亩林下油茶和10年前种下的500亩核桃,长势正旺,作为全覆盖贫困户的产业,届时必将在脱贫攻坚路上,发挥应有的效益。而今年,红松村调减玉米种植1100亩,计划种植当归、辣椒、洋芋、魔芋等经济效益较高的农作物1100亩。目前,300亩洋芋已经种植完,其它的正按计划有序推进。
  红松村迎来了产业发展的春天,迎来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