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3-29

产业点亮“致富曙光”

作者:陈武帅  叶启伟 时间:2018-03-29 阅读:213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聚焦贫困村”大型纪实专题系列报道(17)

 
产业点亮“致富曙光”
——来自深度贫困村板底乡曙光村的脱贫故事
记者 陈武帅  叶启伟


  “有女莫嫁曙光村,沟沟坎坎路不平。家里没件像样物,麦草窝窝里头睡。”这句顺口溜道出了曾经板底乡曙光村穷得叮当响的过往。
  这个537户2481人的村庄,如今依然还有建档立卡精准贫困户254户1275人,虽有个动听的名字曙光村,可是脱贫致富的曙光一度不曾照进这个偏远的角落。贫穷,成为压在村民脱贫攻坚道路上的一块巨石,群众心里跨不过去的“心结”。
  “油路修通家门口,牛羊满圈财产多。大米肥肉随你吃,幸福生活话不完。”
这句顺口溜见证了曙光村蜕变的艰辛历程。
 
搞好养殖业 群众发“牛财”
 
  32岁的彝家汉子王智,是曙光村村主任。前些年,看到勤劳的村民辛辛苦苦在黄土地里耕耘,忙活一年不够吃半年,他感到深深的痛苦。
  王智回忆说,前些年家里穷,每逢远方亲戚朋友来家里是最羞愧的时候。因为家里只有苞谷饭洋芋坨坨招待客人,甚至有时候家里连坐的板凳都不够坐。
  当上村主任后,王智开始思索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门路。曙光村土地贫瘠,却背靠广袤的天然牧场百草坪。于是当板底乡政府组织人员到四川去培训时,王智第一个报名参加,他的目标很简单,学会种养殖技术回来带领大家发展,穷怕了的村民等不起输不起。
  培训回来后,王智就开始走养牛的创业之路,在百草坪采用放养的形式喂养了109头能繁母牛,今年已产仔70多头,按均价7000元一头计算,收入可达50余万元。
  “有了百草坪这个天然的大放场,为我们省去了草料钱,饲养成本低,除了人员和管理外,剩下的就是纯收入。”王智高兴地说。
  成为村民先富起来的“领头羊”,王智开始琢磨带领大家致富。2017年6月,在王智的带领下成立起了曙光村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主要喂养西门达尔牛和当地小黄牛。优先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合作社,既可以入股分红,又能够在里面打工拿工资。
  目前,曙光村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利用项目资金80余万元喂养牛100余头,采取“村两委+合作社+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由板底乡政府、村集体经济、曙光村2017年计划脱贫户以及村两委人员共同投资创办。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每月有3000元的劳动收入。
  “去年曙光村25户脱贫户每户分红2000元,真正让贫困户从中得到实惠,为贫困户谋划脱贫铺开产业发展新路子, 曙光村贫困户李贵友就是在合作社务工实现了脱贫摘帽。”王智介绍说。
 
种植经果林 荒山“戴绿帽”
 
  建起了养殖场,王智带领村民发起了“牛财”“羊财”,迈出了脱贫致富的第一步,紧接着村“两委”开始谋划绿色发展之路。
  “我们曙光村有大量闲置的荒坡地,发展经果林大有可为。不仅可以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还能增加群众的收入。”村支书罗祥盛介绍说。
  2015年,曙光村采用“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方式,成立了百草坪草牧业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种植黄柏树3.5万株。
  2016年,曙光村种植53万株,把全村所有的荒地、荒山都种上黄柏树。
  据罗祥盛介绍,在种植黄柏树没有经济效益的前十年,群众拿出土地,合作社出树苗和管理,群众可以在树下套种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既不影响黄柏树的生长,又不减少群众的经济效益,可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
  2018年,威宁林业局免费发放花椒树苗和板栗树苗,曙光村在村“两委”带领下连片种植500亩花椒、500亩板栗,规划种植油茶2000亩,让村庄又多了一些绿色发展的希望。
  “以前的曙光村到处是荒草坡,光秃秃的没有树,一到雨天,洪水哗哗地往山脚冲。经果林的种植,不仅能够为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同时提高了森林覆盖率,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罗祥盛说。
 
修通组组通 曙光俏新颜
 
  “终于修通了板底至曙光村漆树湾子这条路,而且还是一条4.5米宽的油路,以后出行就方便多啦。”曙光村村民陈德友高兴地说。
  修通了通村油路,陈德友买来一辆拖拉机,不仅出行方便,以后种庄稼也不再人背马驮。
  贫困的村庄大多是因为交通不便,曙光村亦然。2017年以来,在组组通交通大会战的背景下,曙光村开始了修路的热潮。目前,曙光村已完成3米宽的串户路2公里,2.5米宽的窜户路6.9公里,2米宽的窜户路1公里,通组路已修6.1公里,板底社区至安坪社区途径曙光村的6.5公里通村油路已经通车。
  路修好了,产业发展了,村支书罗祥盛还有更大的谋划,准备发展观光农业。据罗祥盛介绍,目前板底乡按照“一点五线”的旅游发展思路,即以板底古彝寨为中心点,全面打造雄鹰村荞花观赏园、曙光村裸嘎“撮泰吉”发源地古村落、曙光村小石林,百草坪景区、新华村溶洞五条线。
  “曙光村将借助板底乡旅游发展的东风,大力发展“农村变景区、农舍变旅馆、农民变导游”的乡村旅游业态,走农旅一体深度融合之路,早日摘掉群众贫困的帽子。”罗祥盛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