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百姓“发”
作者:马俊龙 彭静 时间:2018-03-29 阅读:243
春天的威宁自治县新发乡一片生机勃勃。李小元站在自家的核桃地里,望着新发芽的核桃树,脸上笑开了花。
李小元是新发乡海子村新发寨组的村民,去年他借助新发乡产业调整的机会,把家里的11亩土地全部种上了核桃树。今年春天,核桃树开始发芽,李小元心里的“石头”也落下,开始的担心变成了发展的信心。
外出打过工、跑过车,在新发寨李小元算是见过世面的人。“我们这些地方,你不想点办法,专门种苞谷是发不了家的。”李小元说,“以前我就种过核桃树,但那时种得少,今年政府支持,我二话不说,把家里土地全种上。”
种核桃,在李小元看来是他们那里发家致富的一条好出路。“种上核桃树,开始几年,有退耕还林款补贴,还可以套种点洋芋、红豆,出去打点零工,算下来收入也不低。几年后,核桃挂果,那时就坐起收钱。”说起种核桃,李小元很有打算。
在开心村二组,村民们则选择了更适合当地种植的洋芋。村民施辉艳告诉记者,他们种洋芋的方法与以往不同。“以前是直接就种下去,完全的靠天吃饭,现在政府免费出地膜,有农技人员作技术指导,制定回收价格,大概能够预计每亩地的收入,心里有个底。”施辉艳说。
群众要脱贫,产业最重要,发展好产业,技术最关键。为了让群众们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懂技术、会管理,新发乡把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作为传授农民农业技术的大平台。该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罗章荣说:“产业结构调整,要让群众能够自己掌握技术、学会管理、了解市场,那样才能真正达到调整的目的,才能更好帮助群众发展。”
王富琴是在宝塔村宝塔组辣椒育苗基地的管理员,见到王富琴时,她正在给辣椒苗浇水。
2017年3月,新发乡引进黔西南宝源公司在该乡宝塔、水塘、新民三个村种植辣椒,王富琴便开始在公司里面打工。一年下来,热爱学习的王富琴便掌握了整套辣椒种植技术,她也被公司招为辣椒育苗基地管理员;同时,还被推荐为村里妇女工作队队长,负责村里妇女辣椒种植技术培训和组织村里妇女务工。
“种辣椒是个技术活,难度要比种苞谷大,收益也比苞谷好。”王富琴说,“种苞谷,一亩最多收千把斤,除去肥料钱,人工费,基本上剩不了什么。”
为了让辣椒能够带动更多村民发展,宝塔村还特意成立了“威宁县新发乡程锦种植农业专业合作社”。以每亩6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发展辣椒产业。宝塔村驻村干部李开忠告诉记者,流转土地不但村民有土地流转费,在合作社务工还有务工费,比自己种地划算多了。
“我每月要在基地上做26天左右,算下来也有2000多元,要是一直这样种下去,我们就高兴了。”王富琴说到产业结构调整变化带来的好处,情不自禁的夸了起来。
乡村之变在于产业之兴,新发乡群众能够快速接受新的产业,积极发展新的产业,与当地党委、政府的积极推动是分不开的。去年年底,新发乡借助今冬明春产业结构调整之机,在全乡范围内打响了产业结构调整攻坚战,制定“12255”产业发展规划方案,借鉴“三变改革”和“塘约经验”,采取长短结合、取长补短,以短养长的产业布置方式,加快补齐产业链短板和薄弱环节,选准主攻方向。在全乡布局养殖10000头牛、种植20000亩蔬菜及中药材、20000亩马铃薯、50000亩经果林、5000亩烤烟。
“按照‘一年夯实基础,两年跨越脱贫,三年巩固提升,四年同步小康’的工作思路,以啊嘎马铃薯产业园区、龙滩石榴产业园区、蔬菜产业经济带为主线,抢抓机遇、苦干实干,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布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老百姓真正发起来。”新发乡副乡长马招轮说。
(转自毕节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