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升的养鸡致富故事
作者:唐爱梅 时间:2018-03-29 阅读:181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用来形容姚玉升的养殖场再合适不过了。
姚玉升的养殖场位于草海镇民族村前进组,藏在林立的民居背后,需要穿过狭长的小道才能到达。虽然不显眼,但每天穿过小道来买鸡蛋的人络绎不绝。
“我们早上把鸡圈里面的鸡蛋捡出来包装好,一般到下午的时候就卖完了。”姚玉升说。
养殖场占地面积十余亩,场内建有四个鸡圈和一个脱温室,看起来很有规模。
8年前,姚玉升的一位亲戚开始搞起蛋鸡养殖,他和妻子朱花花商量后,决定去学习养殖技术。此后半年,他又辗转到昆明、水城等地学习。
筹备了半年之后,姚玉升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一些钱,凑足了50万元,在民族村租地修建养殖场,建好之后又从四川买进了2万只产蛋鸡鸡苗。
从学习技术到建起养殖场,前前后后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姚玉升可以说是为创业做足了功课,但是他的创业之路还是异常坎坷。
“我们一直坚持用苞谷面喂养产蛋鸡,但是2000年的时候苞谷价格高,鸡蛋的价格又非常低,才140元一箱(件),第一年就亏损了很多。”姚玉升的妻子朱花花说,她至今还把当时鸡蛋的价格记得清清楚楚。
养殖场举步维艰。但在养殖场最艰难的时候,姚玉升夫妇一直坚持用玉米喂养产蛋鸡,并没有因为经济压力就放弃了打造“土鸡蛋”品牌的初衷。
正因为他们不忘初心的坚守,有顾客质疑他们的鸡蛋是否用药催产时,朱花花总是能底气十足地反驳道:“要是能在养殖场里找到一包药,我一分钱都不收你的。”
养殖场每天喂养产蛋鸡需要玉米3000斤左右,需求量极大。朱花花笑着说:“邻里的苞谷都不够供我家的养殖场。”因为供应不足,养殖场需要的玉米只能从六盘水火车站运过来,一来二去,每斤玉米要花到1.1元左右。
玉米的费用只是养殖成本的一部分,为了保证效益,养殖场每一年都要高价买进新的鸡苗。
“小鸡才买来的时候是最难伺候的,首先要让它们在脱温室里面待够60天,要天天给它们消毒、拿热水给它们喝、给它做疫苗,等小鸡长到一斤半的时候就可以圈养在普通鸡圈里了,但是消毒、做疫苗这些环节还是少不了。”喂鸡、消毒、做疫苗、打扫卫生等等琐碎的事情贯穿了朱花花的日常。
“每天工钱是120块,一个月能挣到3600块,还算稳定。”女工人陈颖珍一边说一边把玉米面倒进手推车里。2014年,因为丈夫经常外出,朱花花请了两个工人过来帮忙。工人们每天负责捡鸡蛋、包装好,每天早晚喂养鸡群,随时给鸡圈打扫卫生。朱花花说正准备再请三四个工人呢。
姚玉升家的鸡蛋在当地颇有名气,一位过来买鸡蛋的妇女笑着说:“娃儿结婚办酒,我们过来买鸡蛋去炸酥肉,这家的鸡蛋炸出的酥肉是最香的。”
现如今,姚玉升已经不用担心鸡蛋的销路了,县城里面的蛋糕店、火车站旁边的饼店、还有部分学校都订购了他们家的鸡蛋。姚玉升每天负责给客户送鸡蛋,妻子朱花花待在家里,每天都有人上门来买鸡蛋。
一件鸡蛋12板共360枚,260元一件,每天零售的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姚玉升笑着说:“去年过年的时候,我们一大家子围着算了一笔账,每年除去各种成本,一年的纯收入有30万元。”历经风雨遇见彩虹,姚玉升靠着敢拼敢闯敢做的劲儿走上了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