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2-03-07

将推普工作融入少数民族区域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赵 煦 时间:2012-03-07 阅读:416


  将推普工作融入少数民族区域的实践与思考
  ——以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为例
 

  一、威宁县地方方言的形成和分布情况
  威宁县生活着彝族、回族、苗族、布依族等10余个少数民族,大致呈大杂居小聚居状态分散于威宁东北区、西南区、西北区、东片区,日常生活中多使用双语(本民族母语和地方汉语方言)。历史上随军征战将士或经商屯居此地的各民族先人带来不同地区方言与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多次融合演化,使威宁现代方言大致属于北方语系,并同时杂存有现代少数民族方言语音的语言多样性状态。具有地域差别明显,使用范围小的特点,中片区草海镇等地的方言类似贵阳方言,南片区方言近似于云南方言,东片区方言近似于六盘水、赫章等地的方言,西、北片区多居住彝、苗等少数民族,汉语方言中多夹杂有本民族语音的方言音。
  二、推普工作与威宁少数民族语言的开发保护是和谐互助关系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要求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未来的建设者必须是接受双语甚至是多语,民族地区需要既精通本民族语言又通晓汉语和其他外语的人才。推广普通话,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给少数民族同胞学习汉语汉字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相应的条件。少数民族同胞可借助汉语拼音掌握标准的汉语读音,掌握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少数民族同胞热情学习普通话,也开拓了推普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是对全国推普工作的促进和支持,更是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大促进。
  从威宁金融、贸易行业对外交往人员的经验、旅游业发展的实践来看,普通话在各地域、各民族民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交流作用。威宁对外贸易的商人们,多使用普通话与异地区的商人交流;从事民族语言整理传承的老专家们大多借鉴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丰富少数民族语音、词汇、语法。比如:回族已经通用汉语方言,局部地区发展出“攒言子”汉语方音、词汇;布依族曾经利用汉字形态创制过布依文;水书里面就有仿汉字,结构基本上是汉字的反写,倒写或改变汉字字型的写法,如:年;蕴涵人生哲理的彝族诗歌通过彝、汉语语言专家的翻译,使其为更多人接纳并传承下去;彝语、苗语中把“电话、电冰箱、因特网”等新生事物名称音译进现代彝语、苗语中等等。另外,少数民族语言也丰富着现代汉语。如:回族的“攒言子”方言,对现代汉语词汇、语法、读音有更改的现象,如:和风细(雨),“攒言子”中往往把最后一个字省去。我国《现代汉语词典》每十年新修订一次,每次都将十年中新使用的有生命力的外来词语、各少数民族特色词语、新生事物名称等纳入其中。比如:南方民间对马铃薯的统称“洋芋”等在汉语词典词注解释中得到收纳。回族姓氏“虎(mao)”姓(小区域方音)正确读音为“虎(hu)”等[4];实践证明,普通话发展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发展是互相借鉴、补充、共同发展进步的。
  现阶段,民族地区推普工作需要转变部分老龄干部及群众对推普工作与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相悖的错误认识和民族本位保守主义思想,正确引导他们面对大市场、大流通、大发展、新形式的社会现状,积极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化,服务地方旅游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适应地方社会发展步伐,赋予民族语言新时代的生命力。威宁党政领导和所有推普员在了解这些事实后,应正视自身发展进程缓慢的原因,及时改变认识、行为,建立并完善推普工作的执行机构,明确具体负责人员的岗位责任,加大宣传执行力度,拟订切实可行的方案,明确分工,各就其位,各司其职,确保推普工作的有效开展,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三、坚持“以人为本”方针,创新推普工作方法
  1、拓展经费筹集渠道是巩固测评员培养的重要环节
  测评员同时又是“推普员”,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最好的“推普形象和方法”。因而,主管部门要使用监督手段严格要求测评员在生活工作中以身作则,主动承担起在方言的汪洋大海中引导说普通话,营造良好语言氛围。
  对普通话测评员的培养经费,上级主管机构在严格执行文件规定报销政策的同时,多渠道筹措经费,满足非教育系统达标测评员学习费用的报销需求。
  2、扩大推普范围,提高草海农民协会成员的自身素质
  草海自然保护区曾经成立的全国第一个农民协会,有着一支志愿环保员队伍,其对草海保护的先进意识和自觉行为是城镇人乃至机关干部比不上的,在一段时期内曾担任草海旅游“讲解员”。在今后一个时期,他们作为生活在草海中的居民,必将继续承担起保护草海生态环境,宣传、参与草海旅游发展的责任,是草海发展旅游的最直接受益人,也是对外宣传草海次数最多、最直接的主力军,可以说他们是“草海”对外交往中的重要名片。对他们进行的推普工 作,主管部门应给予他们足够的政策、经费扶持,组织推普员走近他们,帮助他们掌握使用普通话这一新的必备工作技能。
  3、制定完善、利于推普工作的自治县新条例
  依据威宁自治县地方人大法规制定的《威宁自治县条例》中规定:“普通话只限于在学校内推广、使用”。可见,原来制定的部分条例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和新政策的制定,是落后的,需要通过政协、人大渠道向主管部门递交《开展推普工作服务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大发展》的提案、议案,确保各项政策条例的快速修正,为下一阶段推普工作的大力开展争取必要政策道路。
  上级主管机构通过法定程序反馈,督促人大、政协其重新制定适应威宁发展的、能将民族语言发展、普通话推进与地方发展积极融合的,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新条例。如:扩大推普工作在党政机关、旅游行业、公共服务领域、对外窗口行业等的覆盖面,对以上行业使用普通话实施严格执行监督标准。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在推广普通话工作中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把普通话作为会议用语、宣传用语和接待外地人员的工作用语。
  4、拓展多种推普宣传渠道
  比如在校园宣传栏、的士车后窗、城市宣传栏张贴推普宣传标语,组织普通话演讲比赛、普通话诗歌朗诵活动、普通话形象大使选拔、校园推普员的选拔等
  5、多方合力,形成推普制度保证
  支持各相关主管部门将普通话考试列入各种个人的工作录用、考核考试之中,如: 公务员考试的面试、晋职晋级考试、单位招聘考试等。
  6、引用志愿者帮扶机制
  人事、教育主管部门联合落实经费、设施、场地,吸引具有测试员资格的人担任志愿者,对推普对象进行一对一帮扶,促进推普工作开展的高效、全面。
  7、用语音测评仪器进行测评
  在具体的测评中,只有测评仪器是最公正的,没有人情可讲的。这也是保证推普工作能顺利、有效进行的方式之一。
  8、整合网络资源,创新教学途径
  利用互联网聊天平台覆盖广的优势,建立网络普通话学习班,克服改变山区道路遥远的地理障碍,让参学者得到省级、国家级优秀测试员、导师的悉心指导,快速提高“说”普通话的水平。
  9、围绕中心发展,大力培养国家级测评员。
  威宁迎来了大发展的时代,随着各项建设的有序进行,人文素质的提升更是关键。多培养国家级测评员是当前顺应社会发展的必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