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大山梁
作者:沈光勇 杨静 王安友 时间:2018-04-02 阅读:234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聚焦贫困村”大型纪实专题系列报道(21)
春风又绿大山梁
——黑土河镇高山村脱贫攻坚速写
记者 沈光勇 实习记者 杨静 通讯员 王安友

大丫口草场牛羊满山坡

大丫口草场牛羊满山坡
“沟连沟来梁套梁,丫口边边是村庄。买头大牛来喂起,退耕还草好养羊。”村民随口而来的山歌,唱出了黑土河镇高山村人种草养畜的心声与愿望。
风过草坡不留痕,可闻牧家唱山歌。站在高山村大丫口种草养蓄示范场,沉睡的高原陡坡依旧不见新绿,放牧的人还身裹厚衣,迟来的春风却没有影响当地牧民山歌阵阵牛羊满坡。
近年来,黑土河镇根据高山村海拔高、土地瘦、人户散的现状,从脱贫致富根本目的出发,充分考虑土地、气候等自然条件,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高原上的贫瘠山村找到了新的出路和突破口。
“高山村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经济发展还是太慢,脱贫攻坚工作任重而道远。”黑土河镇党委书记苏介华说。
5000亩草场育得牛肥羊壮
“我们家牛在山上要生了,快点送根绳子上大丫口来。”高山村二组村民李朝举站在大丫口的草坡上一脸焦急,一边守护着牛一边给老伴打电话,“快点上来,帮我一起把牛牵回家去,不然生在山上难得管理,别说大牛,小牛都背不动,还要在山上当一夜山大王。”
“哟,你好是无事找事做,早上就叫你把老母牛留在家里别放出去了,你就是不听。”又急又气地说完这话时,李朝举老伴已经随手拧起一条绳朝山上赶了。
贫困户李朝举一家,缺资金和技术,家庭收入低,开支大,负担重,因学致贫。
去年得到扶贫资助,李朝举家才买了这头能繁母牛,如果生下的小牛健康长大,断奶就值7000元以上。加上大女儿外出务工,再种些苞谷与洋芋增加收入,离脱贫也就不远了。
站在大丫口的草坡上,山原起伏满坡都是牛羊。这片草坡是黑土河镇争取退耕还草项目给当地村民创建的5000亩畜牧草场,曾试种黑麦草和紫花苜蓿都因高寒和肥力不足而失败,后改良土壤增肥后种了高原牧草。
“原来这里是破碎土地和荒草坡,项目下达后,除林地之外全部退耕还草了,虽然没有预想的那么好,但到夏秋之交这里的草还是长得很好的。”高山村党支部书记李亚松说,“这样一来,我们村的人家就不愁找不到草给牛羊吃了。”
眼前的这片草场,面积覆盖三个村民小组惠及180余户人家,共养牛150余头养羊350余只,是当地经济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
“我们村海拔高气候恶劣,土地贫瘠思想落后,就连种养殖业都比别的村落后,更别说其它方面的发展了。”李亚松说,“我们在想方设法加大种草养畜规模的同时,还想借助国家力量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等到今年秋后,草坡已进入循环生长期,周边村民可以通过融资等手段加大养殖规模,高山人就真正实现了“牛肥羊壮腰包鼓”的致富目标。
五公里通组路通向山外世界
“一个地方,要致富,就要先修路,路通了,经济就活了,思想就通了,脱贫攻坚就更有了后劲和希望。”毕节广播电视大学派驻黑土河镇高山村第一书记陈明荣说。
从高山村级活动场所折回林山组,4.5米宽的通村公路环山四通八达,不多时便拐进了一条正在修建的通组公路,走进了贫困户文明学的家。
文明学一家缺资金和技术,因学致贫,家庭收入低、欠帐大,目前欠信用社精准扶贫特惠贷5万元,找亲戚又借了3万元。种15亩土地收苞谷10000斤、洋芋6000斤,产量不高效益也不好。
据文明学回忆,林山组未通路之前,去黑土河镇上办事,15里路要走3个多小时,去白么乡场赶场要走5里多单边一个多小时,买点东西回家,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以前通土路,路烂不好走。2012年,硬化黑土河到白么20来公里通村路,从我家院子后头过,都已经很方便了。哪曾想2017年又修了通组路,这回直接到家门口了。”文明学说。
2017年,高山村得到黑土河镇的重视与支持,在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组的努力下,争取通组路5公里覆盖林山、安山两个村民小组惠及132户人家,而林山组就占了2公里,从海坝丫口接通村路,两杈分开分别到朱家脑包和猫呼噜,交通条件越来越好。
站在海坝丫口至朱家脑包的通组路建设施工现场,挖机轰鸣正在平整路面,有的地方已经铺沙面石,照这个进度离硬化路面的时间更近了。
据了解,近年来,黑土河镇为了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在保证通乡、通村公路畅通的前提下,积极到交通部门对接,把通组路、串户路也修得像人的毛细血管一样,方便了各组群众的出行条件,有效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
“想想以前泥巴路靠脚走,说起来都可怜。现在好了,看见小车跟摩托车随时走院子中间过,真是太方便了。”李亚松说。
如今,该村道路已基本实现全覆盖,相信过不了几年,这里的经济条件、思想文化都会因为道路的畅通而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