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4-08

麻窝山西麓的幸福农事

作者:杨静 沈光勇 许定华 时间:2018-04-08 阅读:241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聚焦贫困村”大型纪实专题系列报道(23)
麻窝山西麓的幸福农事
——中水镇银厂村决战深度贫困速写
实习记者 杨静 记者 沈光勇 许定华

  国道356在麻窝山西麓的大坡上蜿蜒盘旋,这里便是中水镇银厂村了。车行在大坡上,只见破碎的山原田土上,群众正在忙着农活,整地、栽种、浇水,一幅幅动感的乡村农事图映入眼帘。
  “以前,我们村是守在大路边受穷,多数人家种点苞谷洋芋,后来又种点烤烟,因为山高坡陡、土地破碎,种植技术落后,经济收入一直没有多大改变。”银厂村村委会主任陈国祥说起三年前的银厂,一脸的无奈和羞惭。
  2016年来,扶贫的春风吹遍大地,地处麻窝山西麓的的银厂村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党委政府和银厂村两委一起,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文明卫生村庄整治,大家一起想办法找出路、谋发展。
  “三年来,党的政策好,银厂村的经济条件、生活条件上了新台阶,无力建房的精准贫困户搬入了新家,通村通组路建设全覆盖,还大力调减了苞谷种植,满山种上了苹果树,两三年后脱贫致富应该不是问题。”陈国祥说。
 
★★修好通组路 致富有出路
 
  “十年前,我们这里只有一条毛毛路,拖拉机都进不来,进出极度不方便。”村副主任周学云说,“特别是逢年过节,要去花桥赶一天场都难,一来一回加上买点东西耽搁一下就是一天到黑。回来时还得背着东西走山路,真的很累。”
  “现在好了,大路通了,通村通组路也通了,大车、小车、摩托车全进来了,年轻人们也正在挣钱买车。老人们要出门,就叫年轻人送。”陈国祥说。
  大家依然记得,那时的泥巴路冬春季干燥,天晴风一吹,尘土满天飞。夏秋季雨天多,到处都是污水污泥,膝盖以下脏得不得了。农用小拖拉机从路上走,带起的淤泥满天飞,不小心就陷入泥潭里,难得推出来。
  中水镇党委政府和银厂村两委把改善民生民计放在首位,把“修好通组路”作为奋斗目标,并把通村通组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让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017年,银厂村“组组通”公路工程建成,宽敞干净的水泥路进了银厂村,修到了老百姓的家门口,彻底解决了村民们出行难的问题。
  目前,银厂村“组组通”公路建设完成8.9公里,下一步将实施串户路及院坝硬化,修建村民娱乐休闲场地,让村民可以在闲暇的时间丰富自己的生活。
 
★★种下致富树 喜上眉梢头
 
  暖春三月,鸟语花香,银厂村的千亩苹果树争相吐蕊,白色苹果花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在村民们的悉心呵护下,“致富树”在田土里茁壮成长。
  “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好嘞,让村干部带着我们种上了苹果树,我家就种了30亩,现在全家老小都指望着苹果树给我们增收致富。”村民林明朝说。
  银厂村属冷寒地带,具有高原季风气候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温差大,日照多,海拔在2000米至2400米之间。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宜苹果树生长种植。
  “虽然气候适合,但就是缺水,水资源没办法满足苹果树种植所需,要是能建小山塘解决灌溉用水就好了。”林明朝说。
  “我们这个地方其实水源是充足的,就是缺少引水设施。”陈国祥说。
  2016年,银厂村为了解决村民的吃水问题,通过光伏发电引水工程,给村民们通上了自来水。但项目小,只能基本满足村民的吃水问题。
  陈国祥说,只要能解决水的问题,他还要带着村民们在树下种蔬菜,不仅可以收获“致富果”,还能得到“致富菜”。
  为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做好做实,中水镇积极与林业部门对接协调,一边调减苞谷种植面积,一边加大苹果种植面积,真正把苹果种成当地村民的“致富树”。(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