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胜村:铆足干劲谋发展 众志成城拔穷根
作者:卯龙艳 陈武帅 陈志垚 时间:2018-04-09 阅读:220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聚焦贫困村”大型纪实专题系列报道(25)
新胜村:铆足干劲谋发展 众志成城拔穷根
记者 卯龙艳 陈武帅 通讯员 陈志垚
时下,走进板底乡新胜村,随处可见当地村民们忙着春耕播种的身影,正在地间劳作的罗贵珍告诉记者,以前都是靠种苞谷洋芋养家糊口,一年下来基本上只能实现自给自足,挣不了钱,更攒不了钱。如今,在乡政府和村两委的帮助下,新胜村改变种植模式,减少苞谷、洋芋、苦荞等经济效益差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开始种植经济效益好的苹果、蔬菜等,慢慢走上了增收发展的道路。
新胜村距离板底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基础设施滞后、产业结构单一,人均收入低,发展缓慢,全村312户1493人,其中贫困户就有169户924人,全村贫困发生率达到了35%,是板底乡的深度贫困村之一。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的开展,为了帮助贫困群众能早日摘下贫困帽子,撕掉贫困标签,新胜村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加快全村产业结构调整,鼓励老百姓发展经果林和中药材种植,拓宽了群众的增产增收、脱贫致富渠道。
“我们这里的老百姓以前没有什么发展的门路,多数人都到外地去打工,地里也一直种的是苞谷、苦荞。现在村里的主任、支书每年都会免费给我们花椒树、苹果树、核桃树帮助我们发展,我们这里缺水,山地又多,据说很适合种植花椒,先种了试试,收入高的话再多种点。”罗贵珍说。
要想增收致富,摆脱贫困,改变种植模式是前提,转变发展观念才是关键 ,为确保百姓真正能找到致富门路,新胜村从群众的思想工作做起,积极组织开展讲习培训,让群众摈弃“等、靠、要”的思想,变被动为主动,从“要我发展”转变为“我要发展”。
“ 今年以来我们村共开展了3期讲习培训,每期参与讲习培训的群众50余人,主要通过田间地头以及院坝会的形式进行讲习。因为现在是春耕播种季节,所以在讲习过程中,我们都侧重于讲种植技术和相关产业发展的惠农政策等内容。通过讲习,老百姓的思想意识得到提高,发展观念也转变了,发展意愿和积极性也提高了很多。”板底乡新胜村党支部书记杨玉军介绍说。
经过讲习,老百姓的发展观念得到转变,发展积极性提高了,大家都有了求发展、谋发展的念头。
“原来我们村里的老百姓地里多数以种苞谷为主,种苞谷挣不了钱,一年到头苦下来收的苞谷籽只能卖几百块钱,肥料钱都不够。今年开春以来,村里面多次给我们开讲习会,经过多次参加讲习所学习,我的思想观念还是改变了不少,苞谷以后都不打算种了,打算种点花椒、苹果,特别是花椒,三年挂果后,一亩地的收入至少都是3000元,算起来比种苞谷划算多了。”新胜村村民安代邦介绍说。
今年以来,为了提高百姓的经济收入,新胜村村支两委结合实际,以全县调减玉米种植为依托,大力发展经果林种植,转变种植模式,努力拓宽百姓的增收致富渠道。
目前,新胜村已经发展板栗种植400亩、花椒500亩、马铃薯1500亩,通过“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方式,在种马铃薯的同时套种板栗和花椒,待经果林挂果后,将在未来几十年持续提供可观的经济收入。
“咱们新胜村土地多属于旱地,特别适宜种植花椒,一亩地可以种植花椒树一百余株,三年后一株花椒树可以采摘干花椒2斤左右,按照目前市场价格每斤35元算,一亩地的收益至少都有5000元,老百姓的收入将得到很大提高。”村支书杨玉军告诉记者。
除了产业带动,新胜村还在通组路上下功夫,改善全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群众出行的难题。自组组通启动建设以来,新胜村全力以赴抓工期、抓进度,努力为当地百姓打通生产生活及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我们村3.5米宽的通组路一共5.1公里,目前已开挖毛路3公里左右,预计今年年底就能完成施工,这条路修好以后,将惠及全村200余户900余人。”杨玉军介绍说。
因地制宜布局产业发展、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勾画乡村发展构想,新胜村村支两委和全村群众都铆足了干劲,众志成城拔穷根。目前,新胜村已形成“村党支部+贫困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在产业结构调整和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狠下功夫,推动整村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帮助贫困群众早日实现脱贫目标。
“下一步的打算,进一步加大我们的经果林种植,再借助我村刚刚建设的半夏种植基地的平台,充分吸纳本村贫困户参与,增加他们的收入,帮助他们早日脱贫。”杨玉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