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翻“新”
作者:马召凤 时间:2018-04-10 阅读:204
“土”地翻“新”
——哈喇河镇马店社区调结构惠民生走笔
记者 马召凤
阳春三月,正是播撒希望的时节。哈喇河镇马店社区居民禄林志正扶着犁杖吆喝着两头牛在他的3亩黄土地里来回翻新,在翻新的土地里,一个个小小的魔芋种子顺着犁面滚了出来,妻子提着一个农具,跟在禄林志的后面,把魔芋一个个捡起来。
很快,魔芋种子已经有满满一大袋。看着牛大口喘着气,夫妻两人就歇了牛,坐在田坎上休息闲聊。“前些年对苞谷有感情,后来对洋芋有感情,这两年还是对魔芋有感情。”禄林志看似调侃的话里却道出了马店社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之路。
马店社区位于哈喇河乡东北部,距乡政府驻地9公里,全社区土地总面积20平方公里。由于山高坡陡,大多数土层瘦薄,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也因为如此,当地群众经济条件较差,收入来源单一。这几年,马店社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原本的老土地里种出了新生机。
“得跟着时代走啊。”禄林志说罢,起身又开始在黄土里翻犁起来。
3年前,禄林志家主要种植苞谷和洋芋,可是每年下来,除了满足一家人的温饱以及补充家畜的食物来源之外,这两样传统的产业并没有给这个家带来更多额外的收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许许多多和禄林志一样的农户开始摒弃了“种庄稼好歹不会饿死”的观念,重新审视起自己的土地来。
2015年,禄林志家开始种植魔芋。战战兢兢种下去的魔芋在获得了第一年的丰收之后,也获得了这个家庭的青睐。去年,禄林志家增加了魔芋种植面积,从原来的几分地增加到现在的3亩多地。
去年,禄林志家的3亩多魔芋为这个家庭带来将近20000元的收入。作为当地的贫困户,禄林志算是社区里比较大胆敢于尝试“新花样”的人之一了。随着传统产业在该社区的退场,禄林志也慢慢地响应起了哈喇河镇发展经果林经济的号召,种起了核桃。
到今年,禄林志家的二十多棵核桃树基本都挂果了。这些看似栽种在房前屋后不太被人当作产业的核桃,即将为禄林志家带来近10000元的收入。
“按照去年的价格,10000块钱只多不少。”禄林志说:“以前种地只管饱,从没算细账,现在,还是得算,算不清楚还不如不种。”
如今,在马店社区,核桃已经成为了当地村民家家户户都会种的副业,全社区共种植了2000亩核桃。
产业结构调整在马店社区不是单一的。“更多时候,我们社区处于一个尝试阶段,慢慢地摸索适合社区发展经济的路子。所幸,我们走的弯路不多。”马店社区副主任李怀军说起发展总是很积极。
这些年,马店社区在产业发展方面渐渐走出了困境,一点点迎来了曙光。不仅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也增加了产业发展的种类,因地制宜,发展新产业带农致富,利用原有资源带农就业。
马店社区共有826户4360人,未脱贫人数有124户527人。该社区贫困人口多,为了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该社区在大力开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利用现有的资源,充分发挥当地大黄梨基地的优势,把贫困群众的土地整合起来,并引导贫困户到黄梨基地打工,增加群众的收入。
“我家地流转给黄梨基地有6亩,一年有两千的收益,我们又在黄梨基地打工,一天50块钱,一年我一个人打工有七八千的收益。”村民马启芬一边说着话一边在基地里忙碌着。和马启芬一样,马敏军也是到基地打工的工作人员,他的工作主要是负责翻新土地,上班的时间不多,翻新土地不过个把月时间,马敏军也能获得近4000元的收入。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带动全社区产业规模发展,把贫困群众逐步吸纳到产业发展中来。这是马店社区脱贫的思路。今年,马店社区又开始了新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全社区发展种植花椒1200亩。除此之外,还引进1200亩板栗,300亩中药材种植,500亩左右的樱桃种植。马店社区的老土地里,也就此翻出了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