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瘠山乡谱新曲
作者:沈光勇 杨静 王安友 时间:2018-04-10 阅读:333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聚焦贫困村”大型纪实专题系列报道(26)
贫瘠山乡谱新曲
——走访黑土河镇深度贫困村水塘村
记者 沈光勇 实习记者 杨静 通讯员 王安友

烤烟育苗技术人员正在为小拱棚覆膜

烤烟育苗技术人员正在为小拱棚覆膜
洛泽河上游,青山梁子北麓,山梁边的缓坡带上座落着一个小村庄叫水塘村。村里人家零星的散落在北坡之上,沟壑纵横,土地破碎,连片土地较少,高寒贫瘠的自然环境让这里成为黑土河镇四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背山朝阳,前有水塘,这不是每户人家都想居住的所在吗?可是在水塘村,“水塘”空有其名,或许只是这里的人们所向往的理想居所罢了。无论是自然生态环境还是基础设施建设,这个村都与水没多大关系,全村缺水相对严重。
★★450亩连片烤烟助农增收致富
“近年来,黑土河镇没少把发展心思放在水塘村,却没有找到理想的致富路子,只有洋芋和烤烟适合在当地生根。目前,种植洋芋和烤烟的田间管理技术得到普及,并把退耕还林和组组通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为当地脱贫攻坚致富奔小康打下了基础。”水塘村党支部书记余嵩说。
走进水塘村水塘组坪子头的烤烟漂浮育苗基地,39垄简易育苗小拱棚横卧在村子中间,当地村民正在把吸热性较强的黑色网膜覆盖上去,为棚内正在发芽的烟苗增热保温保湿。
“这是我们自己建的简易育苗基地,小拱棚保温保湿效果没有大棚好。这39垄其中有19垄是我的,一垄可育36个漂浮盘供4亩烟苗。”正在地头覆盖黑色网膜的烤烟种植大户敖朝忠说。
据敖朝忠介绍,他家是传统种植户,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种烤烟了,以前种得少,到2012年以后才扩大规模,连年连片种植烤烟22亩,共需要5垄半烟苗,其余剩下的可以卖给其他种植户,一亩烟苗育苗费是50元,一垄是200元,13垄半可值2700元。
如果按每亩1000株计算,敖朝忠的22亩烤烟地可种植烤烟22000株,一亩的总产值平均可达4000元,除去育苗、肥料、地膜、烘烤、土地流转、工人劳务等费用,一亩可净赚3000元以上,一年下来可挣7万元左右。
在水塘村,像敖朝忠一样的种植大户还有杨学国、文朝向、王兴国等6户,规模都在20亩以上,其余人家均在10亩以上。
近年来,该村本着连片种植便于管理的思路,把烤烟种植做成了增收致富的主产业之一,种植户的技术和收益的也都不错。
“像这样的漂浮育苗基地,我们村有三处,每处都是40垄的规模,水塘组占了两处,种植烤烟300亩,其余组零星种植150亩,共计种烟450亩。”余嵩说。
该村的烟叶种植,由于地势较高,每亩净利润只能到3000元上下,不过全村种烟一项还是可为当地群众带来135万元左右的净收益。
★★1000亩青薯九号调减玉米种植
走进水塘村水塘组和大海组的千亩青薯九号种植示范基地,山原上广阔的斜坡上全是洋芋地,时时处处可见正在栽种的人们在田间忙碌,迎面吹来的微风里夹带着泥土的气息。
“这里连片种植青薯九号680亩,连片基地涉及80余户人家,加上其他零星种植的,已经超过了1000亩了,种得最多的是陆顺国家。”余嵩说。
走进村民陆顺国的家,典型的黔西北农家小院格局,家居陈设应有尽有,在当地属于比较殷实的人家,一家人和美幸福。
2017年以前,陆顺国也种烤烟,有10亩左右,去年村两委组织动员群众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陆顺国一口气把10亩烤烟地和4亩苞谷地全部调减出来,连片种上了青薯九号。
“种子是政府免费给的,我家自己买了复合肥和化肥花了2500元,争取这几天全部种下去。”陆顺国说,“平时做点木工,还喂了两头能繁母牛和一头公牛。”
一年来,该村为了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奋力带领当地群众冲出经济凹地,让经济产业脱贫一方、致富一方。
“我们村土地贫瘠,产量只能达到每亩3000斤至3500斤之间,如果气候好,1000亩青薯九号一年可收300万至350万斤洋芋,可为村民带来一笔不小的收入。如果达到预产目标,下年我们还要扩大种植面积。”余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