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4-13

采拖村的脱贫出列记

作者:卯龙艳 孔雄 时间:2018-04-13 阅读:215


   近日,走进东风镇采拖村,远山披绿装,农家院落里桃李芬芳,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条条干净宽敞的水泥路修到家门口,一幢幢农家小洋房隐约错落在林间。
  田间地头里,随处可见老百姓忙碌春耕的身影。
  曾经的采拖村,作为一个二类贫困村,产业滞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土坯房危房随处可见。
  如今,随着全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曾经的贫困后进村已经完成蜕变,2017年成功脱贫出列。
  “现在的采拖村,人居环境改善了,群众受教育水平提高了,同时,可以增收致富的项目也越来越多,人均收入比原来翻了几倍,日子越过越好。”采拖村党支部书记吴俊介绍说。
  从后进村到脱贫出列的蜕变,采拖村是如何做到的?

危房改造 实现安居梦
 
  “以后下大雨刮大风都不怕了,住进这样的新房子里,生活方便安全了不说,我们的心里也舒坦,我母亲独自一人呆在家里我也放心。”2017年底,家住采拖村3组的涂友一家搬进了新房,彻底告别了住危房的日子。
  如今,在涂友家新房的旁边,依然可以看到旧的土坯房拆除后留下的一面矮墙,似乎在时刻提醒着涂友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作为村里的特困户之一,涂友家的日子一直过得不容易。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也因为身体残疾多年卧病在床,初中毕业的涂友只能担起养家糊口的担子。
  “因为家里贫困,我到外面务工挣的钱基本只够支付父母的医药费,没钱修房子,家里一直住的都是修了几十年的土坯房,有些地方都快垮了,住在里面每天都提心吊胆。”涂友回忆道。
  2017年,得益于土坯房改造政策,涂友家获得了5万元的改造资金。通过政府补贴一部分,自己自筹一部分的方式,家里修起了新房子,涂友和母亲住进了新修的大房子。“现在住的房子,结实又敞亮,院坝也硬化了,住起来心里舒坦。”
  住有所居,居有所安。住房作为民生的基本保障,在脱贫攻坚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对于贫困村采拖村来说,通过土坯房、危房改造后,不仅乡村人居环境得到大大改善,重要的是真正实现农户住房安全有保障。
  据悉,截至目前,采拖村完成土坯房、危房改造120户,基本已覆盖全村需要进行房屋改造的农户,全村老百姓实现了安居梦。

产业调整 增收有路
 
  洋芋、包谷、苦荞,曾是采拖村老百姓每年必种的农作物。如今,随着全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地里渐渐少了这些经济效益低的农作物的影子。
  “一亩包谷能收包谷籽800斤左右,按行情好时每斤一元来算,一亩地的收益仅仅只有800元,行情不好的时候肥料钱都收不回来,有劳动力的老百姓到外面的工厂一个月工资最少也有1800元左右,谁还愿意种庄稼!”吴俊感叹道。
  开春播种时节,在地里种上包谷、施好肥后便外出务工,待秋天回乡时收完地里的庄稼又再次外出。期间,对于地里的庄稼不施肥,不做田间管理,这种被称为“懒汉庄稼”的例子在采拖村比比皆是。“我们庄稼人没有谁愿意丢开土地,可是地里捞不到钱啊。”村民耿高大如是说。
  产业发展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举措。只有产业发展起来了,带动贫困群众素质能力提升了,“输血”变为“造血”,才能实现持续增收,从而彻底拔掉穷根。
  “种了几十年的包谷洋芋每年都没存下什么钱,去年试种了几亩辣椒却带来了近万元的收入,看来还是不能守着老传统了,今年我打算继续种辣椒,坡地上种的板栗、花椒过三年挂果后也能带来不少收入,增收有盼头。”耿高大说。
  辣椒500亩、大蒜400亩、板栗200亩、花椒500亩、脱毒马铃薯500亩,随着产业调整的推进,采拖村光秃的山头变了样,荒废的田间变了样,老百姓增收有了方向,脱贫有了途径。

道路建设 打通致富“快车道”
 
  脱贫,脱贫,道路先行!
  “现在大路修到家门口,不单是出行方便了,开着三轮车就能将地里种的辣椒、大蒜运到镇上、县里销售,每年都能增加不少收入。”家住采拖村6组的李六平说道。
  回想过去只有一条小毛路通往家里的日子,李六平直道“苦不堪言”。“最苦的是下雨、凝冻天气,站在路上都站不稳,平常时候也只有摩托车能通行,我们种庄稼全靠人背马驼。”
  2016年起,通过县交通局立项,拨款200余万元,惠及采拖村500余户的通村、通组路得到了根本改善,群众出行不再困难。
  “通村、通组路修通后,我们村还有几公里的串户路也正在申请立项,正在修筑的10公里串户路预计今年年底就能完成施工,老百姓的生活将更加便捷。”吴俊介绍说。
  近年来,随着采拖村通村、通组道路逐步得到修建完善,过去由于交通条件较差,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落后,交通闭塞制约经济发展的难题得到解决,便利的交通条件为该村的产业发展打下了基础,采拖村也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辣椒、大蒜、花椒等产业,让老百姓依附产业真正实现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