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4-17

“沿海”绘蓝图 深山谱新曲

作者:唐爱梅 许定华 时间:2018-04-17 阅读:211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聚焦贫困村”大型纪实专题系列报道(31)
 
“沿海”绘蓝图  深山谱新曲
——二塘镇沿海社区鏖战贫困见闻
实习记者 唐爱梅 记者 许定华



村民们种下的刺梨今春已经挂果,村民冷大宽正伸手比划刺梨果实的大小


  走进二塘镇沿海社区,道路宽敞整洁,房屋鳞次栉比,草木争相吐绿,随处可见村民勤劳播种的身影。
  沿海社区共有442户2159人,其中未脱贫人数有153户680人,是全县84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该社区大部分地形山高坡陡,部分耕地岩石裸露,土层瘦薄,土壤肥力差。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沿海社区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用智慧描绘发展蓝图,谱写了一曲曲鏖战贫困的赞歌。
  长期以来,沿海社区村民主要靠种植苞谷、洋芋维系生活,一年下来基本上只能自给自足。
  村民冷大宽感慨:“种苞谷、洋芋挣不到钱,不知道要到哪天才能脱贫?”
  冷大宽所感慨的也正是社区里大多数人所想的,眼看着脱贫之路遥遥无期,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另谋出路。但是更多的人上有老下有小无法外出,只能留在家里种庄稼。
  今年,沿海社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一改过去的种植模式,大力调减苞谷、洋芋等传统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开始种植核桃、花椒、板栗、刺梨等经果林,不但让村民能够在家门口就业,还将有效促进村民增收。
  沿海社区规划种植核桃1300亩、花椒1200亩、板栗500亩、刺梨50亩、马铃薯2000余亩。
  阳春三月,记者在现场看到,核桃树正迎着春风吐露嫩芽,刚种下的花椒树奋力生长,刺梨给这片土地披上了一层绿纱。这些经果林不仅让沿海社区美起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也能让村民们富起来。
  刺梨三月开花,五月结果,八月份就能收获。
  据冷大举介绍,刺梨挂果后亩产值约2000元,这比传统的种植包谷要划算得多。
  除了发展经果林种植,沿海社区还成立养殖合作社,践行“三变”模式,引导贫困户入股。
  社区党支部书记冷大举介绍,养殖合作社需要资金50万元,成立资金大部分来自特惠贷,合作社建成后计划购入50头牛、200只羊,覆盖贫困村民100余户,每户每年预计能增收3000元左右。
  山路崎岖、土地贫瘠、缺乏水源,一度是该社区发展的桎梏。村民冷大宽说:“以前,我们村很缺水,挑一挑水要走一个多小时,一天挑两挑,四个来回,肩膀都挑疼了。”
  为了解决村民饮水难的问题,镇政府在该镇梅花村修建了光伏提升引水工程,工程基本覆盖全镇。饮水工程竣工后,沿海社区组织修建了水窖,改变了原来“靠天吃水”的境况。
  “现在家家户户都有水窖,饮水问题基本解决。”冷大举说。
  解决了饮水问题,通组路也紧随其后修到了家门口。沿海社区通组路全长9公里,目前还有5公里正在加紧施工修建,道路蜿蜒曲折,覆盖了整个社区,为群众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为沿海社区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组路未修通之前,村民们外出靠走、带货靠背。“建房子要背砖、背水泥,播种要背种子、背肥料,秋收时用背搬运。”村民冷大宽回忆。
  通组路的修通,不仅方便了出行,也让“人背马驮”成为了历史。当地村民们说,他们现在耕地都直接把耕地机开到地里,收获时又开着三轮车、摩托车搬运,省了不少力。
  目前,三轮车、摩托车、小轿车成了沿海社区常见的交通工具,难以想象曾经“人背马驮”的小山村,如今交通四通八达。
  变化最大的,还有村民们的住房。
  如今的沿海社区,屋舍俨然,装修精美,忙完农活的村民在自家的庭院里小憩,享受着难得的闲暇时刻。
  沿海社区的房屋改造已基本完成,村民们纷纷搬出旧房子,住进了新房子,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村民冷大宽2011年领到了房屋改造补贴1万元,盖起了新房子,2015年,他又花了5万多元买了一辆五菱宏光面包车。冷大宽笑着说:“这个车平时就用来送孙子上学、外出吃酒、赶场,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了好几倍。”
  冷大宽正是沿海社区村民生活“大变样”的一个代表,这里的村民正用勤劳的双手,书写着一个又一个朴实动人的脱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