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群众致富的“定心丸”
作者:许定华 陈武帅 时间:2018-04-18 阅读:277
产业扶贫:群众致富的“定心丸”
本报记者 许定华 陈武帅
群众要脱贫,必须要有产业支撑;乡村要振兴,必须要进行产业扶贫。
作为一个农业大县,一个发展极不均衡的高原大县,威宁只有奋发赶超,只有坚决打赢产业革命,只有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没有捷径可走,没有直路可超。
如今,贵州大地已经吹响脱贫攻坚的号令: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履行“施工队长”职责,牢牢把握好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才能推动产业扶贫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
产业扶贫,从“为吃而生产”转变到“为卖而生产”——
“种苞谷洋芋挣不到钱,只能勉强填饱肚子,这两年我下决心种乌天麻。”4月16日,威宁自治县石门乡新合村种植户韩文军一边管理乌天麻一边说。
苞谷洋芋大部分用来喂猪,再卖猪赚钱,一年下来顶多就挣万把块钱,而种植乌天麻收入就要翻番了,韩文军心中有本清楚的种植账单。
2017年,韩文军种植的第一批乌天麻喜获丰收,种植的900窝乌天麻一下子卖了10万余元。
“我种植了900窝仿野生天麻,成本花了3万元左右,出去成本还有10余万元的收入,我家也从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变成了小康户。”韩文军乐呵呵地说。
韩文军所在的石门乡是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石漠化严重,土地贫瘠,耕地稀少,土地收益低,这是导致群众贫困的主要原因。然而,短短几年时间,蔬菜、花椒、绿茶等产业覆盖石门乡的山山岭岭,一阵阵扶贫春风吹来满山翠绿。
石漠化,风沙大,苞谷洋芋度春秋;土墙房,烂瓦房,牛羊关在堂屋头。这是多年来威宁广大农村积贫积弱的真实写照。
石门乡在“春天的布局”,是威宁振兴农村经济产业扶贫的精彩缩影。
产业扶贫要因地制宜搞种植、要发展特色经济作物——
因地制宜选准产业,从全产业链着手研究,2018年威宁调减玉米种植面积60万亩,大力发展马铃薯、高原冷凉蔬菜、苹果、畜牧业、中药材等山地特色农业,通过引进优强企业、延伸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来提升产业扶贫的成长性、可持续性,彻底改变祖祖辈辈养成的习惯,什么赚钱种什么、什么赚钱养什么。
这些天,果蔬种植专家董恩省在培训农民种植技术时,还不忘教大家算算种植经济账,着力培养一批示范带动产业革命的致富能手、田专家、土秀才,新型农民不仅要会种地,还要会算经济账、算成本账,引导群众转变种植方式。
“种一亩苞谷洋芋除掉成本基的收入低,只有不到千把块的收入,种植一亩烤烟可以挣两三千元,而种植一亩白萝卜一年不少于七八千元,种植一亩大蒜甚至可赚一两万元。”说起种植经,董恩省侃侃而谈。
产业扶贫要走品牌发展之路、要走抱团发展之路——
黔地无闲草,威货正走俏。
产业扶贫必须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面对这样那样的困难,不能等着“给答案”,而要主动“解方程”。只有组织好各级农技人员将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实现技术服务到村到户到人到产业。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俗话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要让农民满怀信心和决心站上产业革命的潮头。
正是依靠电商产业,正是因为延伸农业产业链,威宁太给农业的老总曹臻一甚至把威宁生吃火腿买到1500元一斤。
这是品牌的效应,也是品质的体现,让农业成为真正有面子的产业。
曾几何时,威宁农业总是绕不开“小、散、弱”的现实,折射出农业产业发展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产销对接失灵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抱团发展,引进大型加工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的必然之路。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是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2017年以来,威宁抢抓扶贫产业子基金投资机遇,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保障,围绕“五大产业”“一县一业”,用好用活用足扶贫产业子基金,引入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扶贫产业项目,帮助贫困人口“摘穷帽”“拔穷根”。
如今,威宁一批批扶贫产业子基金项目相继实施,一家家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一批脱贫攻坚扶贫产业子基金向农村先进生产力、先进生产方式精准聚焦;一批特色优势扶贫产业藉由金融活水浇灌迅速产生裂变,带动更多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增收;一批以私营企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层次聚合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目前,威宁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把合作社、农户带动起来,确保合作社覆盖全部贫困户,力争覆盖全体农民。创新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等产销对接机制,发挥东西部扶贫协作平台作用,农民只管种、只管养,不管卖,不承担任何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把小农生产引入大市场。
产业扶贫,要让农民得到实惠、持续增收——
石门乡观音山社区支书舒应波带领群众成立了中药材协会,药农们种出来的中药材实现了统一标准,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管理模式,实现了种植、收获、销售一条龙,为当地的农户带来了更大的收益。
如今,随着合作社规模逐渐扩大,石门中药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被认定为“贵州第十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观音山社区扶贫模式探索出的新路子,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模式,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有效破解了了“三农”发展难题。
在大力推广“三变改革”中,许多像社区支书舒应波一样的基层干部发挥了在产业革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是人民群众脱贫路上的主心骨。
在三变改革中,明确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民在产业链、利益链中的环节和份额,帮助农民稳定获得订单生产、劳动务工、政策红利等收益,更离不开广大党员干部牢记笃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一个村干部,如果想的都是自己的利益,很多时候干的都是自己的事情,如何凝聚人心调动积极性?”石门乡观音山社区党支部书记舒应波言语坚定。
从生机盎然的春天出发,农村产业革命的“施工图”已经明晰,“进度表”已经标明,最后的“攻坚令”已经下达。
威宁大地150多万干部群众正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唯有脚踏实地一砖一瓦砌、一城一地筑,才能做好脱贫攻坚这项“精品工程”,才能不辱历史使命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才能向脱贫攻坚同步小康交上一份满意的历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