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产业修好路 农民致富有奔头
作者:夏超 罗喜贵 唐爱梅 许定华 时间:2018-04-18 阅读:226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聚焦贫困村”大型纪实专题系列报道(32)
调整产业修好路 农民致富有奔头
调整产业修好路 农民致富有奔头
——来自深度贫困村龙场镇尖山村的脱贫故事
记者 夏超 罗喜贵 唐爱梅 许定华

村民在尖山村百合种植基地劳作
“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住房有所改变,产业从无到有……”这是龙场镇深度贫困村尖山村主任夏德成说起的村庄变化。
今年,尖山村所开展的通组路建设和产业结构大调整成为全村村民热议的话题。
通组路建设凝聚村庄发展力量
目前,在龙场镇尖山村的克西沟组与水库组,一条全长3.5公里、宽度4.5米,连接两个组的通组路建设正在进行收尾工作。
看着原来凹凸不平的小毛路即将变成宽敞平整的水泥路,村民们脸上露出欢欣的笑容,家家户户争相为通组路修建出言献策,积极贡献力量。
修路,村民的屋舍和土地等财产被占用情况在所难免,张长保家的圈舍刚好位于规划的通组路上。靠养殖过了大半辈子的张长保忍痛卖掉了牲口,拆掉了圈舍,让路得以从村寨里穿过,让同住一个寨子的乡邻全部享受到便捷的交通出行条件。
“我们寨子穷了几辈子,这是一条致富路,能为乡邻们做一点贡献,我无怨无悔。”已经67岁的村民张长保说。
在克西沟组,像张长保一样无怨无悔,为通组路建设默默奉献的村民不在少数。为支持通组路建设,54岁的老党员朱德友让出了2亩多土地,还积极动员群众主动参与通组路的修建。
“这不仅仅是一条路啊,我们寨子要搞产业脱贫,发展致富离不开路!”朱德友说。
“乡邻们都在期盼便捷的交通环境,大家谋发展求致富的心都在‘蠢蠢欲动’啊!”李兴军笑着介绍道。
据尖山村支书李兴军介绍,该村以前只有一条698乡道从村旁经过,通组路动工修建以后,每天来村“两委”问询通组路选线、开工建设情况及建设进度等问题的村民络绎不绝,都希望通组路能尽早完工,好干事创业。
据了解,尖山村全村12个村民组,去年年底规划修建7条总长27.8公里的通组路,目前已有11.5公里投入使用。
产业调整激发群众致富热情
在尖山村克西沟组,62岁的贫困户周小毕有14亩土地,其中的13亩今年全部用来种植苹果。
“不如和大家一起栽苹果,反正这年头,土地单靠种苞谷洋芋,一年到头收不了几个钱。”周小毕说。
留出来小部分菜地后,克西沟组45户人家的土地全种满了苹果树。
“到处都在搞产业调整脱贫致富,我们自然也不甘落后。”村民们说。
尖山村454户人口中,有贫困户126户612人,全村土地5300余亩。今年,尖山村积极做出产业调整,种下苹果、核桃、百合、马铃薯、鱼腥草和花椒等产业共计4700余亩。
在村支书李兴军眼里,搞产业脱贫是事关全村人生计的民生大事,拖不得也急不得。在此背景下,尖山村,因地制宜做好产业布局,因势利导抓好产业调整,开出了一剂剂产业“药方”。
克西沟组栽苹果,狮子山脚种百合,垭口坪子种花椒……
三个月时间,苹果、百合等各种农业产业在尖山村5000多亩耕地里落地。
“我们有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全村人万众一心,我们成立了合作社,引进了公司,这是我们如此‘大胆’搞产业调整的缘由。”李兴军介绍说。
合作社提供产业后续动力保障
春天,是一个充斥着无限生机的季节。当尖山村土地上的700亩百合苗破土而出,振奋人心不仅仅是那弥漫于山野间的绿意,还有光明可期的未来。
4月上旬,尖山村狮子山下,细雨绵绵。该村龙山组的村民老杨一早就下到地里,细致地查看今年新种下的“宝贝”——百合的生长情况。
“听说这1亩百合收成之后,利润有3万多元哩!”老杨脸上欣喜的笑容止不住。
据了解,该村的百合种植每亩投入18000元,产值3万元以上。
百合花种植是一个“高效益、高风险”的行业,种植最关键的环节就是管护。考虑到习惯了传统种植的当地群众文化程度不高,尖山村“两委”引进了福满缘百合种植农业专业合作社公司来管理经营该村的百合产业。
“引进专业的合作社来经营管理百合产业是手段,活用扶贫资金,让贫困群众入股,务工分红,真正收益,这是发展百合产业的目的。”村主任夏德成说。
据了解,该村的百合产业涉及龙场镇7个村的精准扶贫户190余户,
无独有偶,尖山村的1600亩苹果产业,由村集体成立专业合作社进行经营管理。
“我们村的苹果产业亩产值预计在1万元以上,而全村种植苹果的群众有近三百户,成立合作社,更加便于对群众开展种植管护技术指导。”该村副主任黄佑灵说。
如今,尖山村大力开展通组路建设,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顺利落实和推进,百姓也是积极踊跃一呼百应,脱贫致富任重道远,但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