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4-19

三庄好风光

作者:岳刚 许定华 唐爱梅 顾毓胜 孔雄 时间:2018-04-19 阅读:282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聚焦贫困村”大型纪实专题系列报道(36) 

三庄好风光
——东风镇三庄村的脱贫之路
记者 岳 刚 许定华 实习记者 唐爱梅 实习生 顾毓胜 通讯员 孔 雄




村民们正在切种薯忙春耕


  东风镇三庄村与板底乡登底村、赫章县核桃村、思源村、上寨村及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毗邻, 212省道从村里穿过。村子后面的马鞍山顶上,风力发电机叶扇不停地转动着,呼呼作响。
 
过去:“三庄穷得响叮当”
 
  三庄村共241户1248人,其中贫困户143户708人,苗族占全村总人口的47%,是全县84个深度贫困村之一,一度时期,这里的贫困发生率超过60%。
  苞谷、洋芋是三庄村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该村村民最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
  “以前种包谷长不大,耗子在地里都要跪着吃。”村民陈润才一边伸出手比划一边形容。
  三庄村村民长期种植苞谷,渐渐摸索出门道。
  1992年,有村民开始利用地膜覆盖种植苞谷,种出来的苞谷有五六寸长,颗粒饱满。1996年,地膜种植苞谷已经在村里普及了起来。
  苞谷喜获丰收,解决了大部分村民的温饱问题,甚至还带来了一些额外的收入。
  “温饱是基本解决了,但是没有经济收入来源,所以左右还是个穷!”三庄村村主任邓世全回忆起来,显得有些难受。
 
现在:三庄变化响当当
 
  村民殷天举是村里的低保户,每个季度能领到500元的补助。2014年,他因手术落下了残疾,做不了重活。妻子汪六六患有癫痫,每年春、秋两季都会发病。鉴于家里面的窘境,今年刚满20岁的儿子殷龙贵读完初中之后就待在家里种庄稼了。
  病痛缠身、没有收入来源,殷天举一家一度陷入贫困的泥沼中。
  去冬今春,殷天举把家里面的7亩土地都拿来种植优质马铃薯,盼着丰收时节能摆脱贫困。
  2017年秋冬以来,三庄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调减玉米种植面积98%,规划种植马铃薯2300亩,覆盖全村143户贫困户;规划种植花椒300亩、半夏200亩,其中半夏采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预计能带动村里的40户贫困户脱贫。
  精准扶贫户陈小科家负担也不轻,孩子上学,因学致贫,一时间找不出发展致富的好路子。
  好政策有的是,村两委给陈小科支了招。他通过内部流转土地23亩,政府免费发给他家7000斤种薯,趁着“春风行动”之势,陈小科已将马铃薯全部种完。
  “按一亩收4000斤,23亩就可以收50吨左右,每斤按6毛钱的收购价,今年就可以卖到6万多块钱。”
  殷天举、陈小科今年的脱贫不是问题,村支书李民给记者算起了经济账。
  陈小科的大女儿2016年考入贵州师范大学读书,是三庄村目前唯一、也是第一个大学生。陈小科现在一共有4个孩子在上学。
  “今年政府改种洋芋,我学到了新的种植技术,自己辛苦点,卖了洋芋供娃娃些读书,娃娃些毕业出来,我们家的命运就会很快改变。”陈小科对地里的马铃薯充满希望,对上学的孩子们更是满怀信心。
  三庄村第一书记李淼说,村里像殷天举、陈小科一样的贫困户,以前唯一会做的就是种庄稼,靠他们自己脱贫是很难的。针对这种实际情况,三庄村充分利用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多次组织村民学习种植、养殖技术。
去年,政府出资每户补贴1万元,为村里的27户贫困户每户购买了一头能繁母牛,100只小鸡。
  “现在,全村已达户均一头牛,一头一岁的小牛能卖到6000元左右,100只鸡预计一年能带来8000元左右的收入。”李淼说。
  尽管还没有摆脱贫困,但是对比前几年,三庄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庄村一度十分缺水。“我们以前大部分都是‘靠天吃水’。雨季时,房顶上积了水,村民就把这些水储存起来,作为日常饮水,尽管大家都知道饮用雨水不健康,但是那又有什么办法呢?”村民陈润才无奈地说。
  为了解决当地饮水难的问题,政府出资在村里修建了84个水窖。修建容量20立方的水窖补贴3000元、30立方的补贴4000元、50立方的补贴5000,此外,每户还能领到244元的水管钱。
  修建了水窖之后,村民们能从一公里外的水源地引来干净的饮用水,基本解决了饮水难的问题。
  以前村里全是泥巴路,一旦下雨,就是大大小小的水坑,大车根本没有办法通行。“现在通村路、通组路都已经修通,出行都方便了。”陈润才补充说。
  目前,三庄村实施“组组通”公路4.95公里,即将实现全村路网全覆盖。
  邓世全曾经给村民们算过一笔账,他说:“种苞谷要地膜、肥料、农药、人工……不管怎么算都赚的少。种洋芋是政府免费发种,消毒、杀虫的药水都是免费发到村民的手里,只要出肥料钱,每亩投资220元左右。洋芋的亩产值3000元以上,全村每户平均耕地8亩,每户每年的收入在2万元左右。”
  账算明白了,村民们都争相要种洋芋,产业结构调整之后,家家户户都拿出全部土地来种洋芋。
  为了用好每一分地,三庄村还采取轮作的方式。挖了马铃薯之后,村里计划种植400亩萝卜。村民能拿到400元每亩的土地流转费,还能在基地里打零工,每天的工钱在70元左右。
  三庄村有信心在2019年脱贫出列。
  住上新房子,喝上干净水,走上水泥路,产业发展见效了,老百姓的思路活了,三庄村一切有了新的变化。
  四月的阳光,让沉睡了一个冬天的三庄村更加温暖。
  三庄村的上空,几只雏鹰正在迎风展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