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4-19

朱家坡村要当“千富美”

作者:李云侠 许定华 时间:2018-04-19 阅读:238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聚焦贫困村”大型纪实专题系列报道(35)

朱家坡村要当“千富美”
记者 李云侠 许定华


  “网上流行‘白富美’,我们朱家坡也要赶个潮流当‘千富美’。”金斗镇朱家坡村支书张洪兴笑呵呵地站在蚕桑地里跟记者介绍朱家坡村的宏图远景时,玩笑地用这句话表达他的希望。
  张洪兴描述的“千富美”暨打造千亩产业助推百姓致富、以“三改三化”扮靓美丽乡村。这既是如今大环境的必要,更是农民的美好愿望。朱家坡村位于金斗镇西南面,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山高坡陡,长期以来闭塞贫困,全村219户1097人,其中贫困户67户287人。原本村里多数人都过着“洋芋苞谷混日子”的安稳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冲击和全面大发展的裹挟下,“贫穷”立刻让朱家坡村人变得窘迫。
  穷,则思变。朱家坡人在强烈的境遇对比下,深刻意识到了“掀翻穷日子,建设美丽新家园”的必要性。就此,一场“决胜脱贫攻坚·建设美丽家园”的战斗在朱家坡村拉开了大幕。
 
千亩产业发力助推百姓致富
 
  苞谷洋芋不能满足群众发展的需要,朱家坡村势必要另谋出路。经过多方考察,结合本村实际,朱家坡村确立了产业带富的发展路径。
  说了,就干。是朱家坡村两委班子的一致共识,村两委班子立马带上村里的代表,开始四处考察。云南的花椒,迤那的苹果,隔壁村的蚕桑......不拘远近,他们循着市场的动向和产业的规划挨个考察,一个个敲定,分门别类地引进。
  闭塞的朱家坡村终于向外界敞开了大门。
  产业引进来,朱家坡村迅速调减玉米1600亩,趁着省市县春风行动的“春风”,在全村规划种植花椒800亩,苹果220亩,辣椒270亩,蚕桑120亩,魔芋700亩……
  走进朱家坡村蚕桑地,绿油油的蚕桑长势喜人。
  村民李小粉介绍:“这是我家去年底种的12亩蚕桑,因为长势好,再过个把月就可以养第一批蚕,一次可以养3张。”
  她介绍,去年她也跟着村里组织去同镇的黑坭村考察过了,两个村自然条件差不多,黑坭村靠养蚕致富的人家却很多。一张蚕养好了,能收入1800元左右,一年可以养4季。
  李小粉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一张蚕1800元,3张就是5400元,一年下来光养蚕就能收入2万多元。
  她说:“有这两万元,娃娃读书就不愁了。”
  张洪兴说:“因为黑坭村不远,村里很多人都知道养蚕能致富的事,所以养蚕的积极性很高。”
  朱家坡村还借助恒大集团到威宁扶贫的契机,积极争取到500亩魔芋种植帮扶,计划在2019年全部落实到位。
  从村民们积极参与产业调整的态度,不难看出,朱家坡村产业发展虽然起步晚,但是劲头足。用千亩产业撬动村组发展的愿景绝非空谈。
 
“三改三化”扮靓美丽乡村
 
  走进村民张洪军家,新盖的两层小楼掩映在樱桃树下,他的妻子朱晓芬正在打扫庭院。
  朱晓芬主动和记者说起房子的建设:“这些年政府政策好了,去年我家危改得了35000块钱,自己又凑一些就建起这个房子了。”
  她家2017年以前是村里的贫困户,家里3个孩子,一个外出务工,两个正在读书,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经济来源单一,生活清苦。
  2017年得了危房改造款后,终于修好了新房,新房才建到尾声,正愁装修呢,政府又抛出“三化三改”的好政策。她家在列,得到6000元的三改费,厨房、卫生间、圈舍的修建款有了着落。
  朱晓芬喜不自禁的说:“这下家里的住宿条件改善好了,圈也修好了,一家人安安心心挣钱去了。”
  她说,已经和家人打算好。等忙完春耕这阵,就到市场上多买几头牛和猪仔来喂养,既照顾家里又能多挣点钱。
  住她家隔壁的张洪庆正在喂牛。
  张洪庆介绍:这三头牛都是去农村信用社贷了针对贫困户的“特惠贷”买的,余下的钱还多买了几头猪。
  张洪庆家因3个孩子都在读书,家里劳动力少,导致迟迟未能脱贫。
  养牛以后,张洪庆很有信心:“今年我一定要脱贫,国家这样大力帮扶我们,我们还拖后腿,丢不起这个脸了。”
  今年,他家除了养3头牛和10余头猪外,还向村邻租种了土地,准备种10亩烤烟,其妻子在家门口的梅花小学帮厨,每个月有700元的工资。
  他家的房子也得到危改资金的支持,去年已经建成入住。小院打扫得一尘不染。
  张洪兴介绍,去年,全村“三化三改”任务11户,现在已经整改完毕,今年的任务也将在5月初左右启动。
  走在朱家坡村子里,硬化的串户路、院坝,院子周围绿树成荫,厨卫圈舍各安一方,干净整洁,俨然已是美丽新农村。离村支书张洪兴建成“千富美”的愿景也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