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永清:白水河畔的“领头雁”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8-04-20 阅读:245

马永清正在查看白萝卜长势
20年精心看护,白岩山上500亩云南松让昔日“和尚坡”变成“绿丝带”;用自己的户口向银行贷款30万修学校,只为白岩社区娃娃上学不再起早贪黑;致富“领头雁”,老支书初心不改尽显军人本色。
——他就是致富路上“领头雁”,五里岗街道白岩社区党支书部书记马永清。
“罚看”不“罚款”:20年精心看护500亩生态林
春色荡漾,也是最干燥的时节,马永清每天都会抽空到白岩山转一转看一看,500亩郁郁苍苍的云南松在春风里摇曳,像一道绿色屏障守护着白岩社区靓丽的家园。
村民们都说,白岩社区能有这片林子,多亏了老支书马永清20年的看守。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村民以毁林开荒种苞谷洋芋来实现粮食增产。看着满上遍野的天然林逐渐消失,马永清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我们回族有爱护生态的传统习惯,山林毁了荒山裸露到处是黄沙,居住起来也不舒服。”马永清回忆说。
1998年,退伍老兵马永清在广东等地闯荡多年后返回家乡,成为一名党支部书记。为了看护好山林,防止有人晚上偷树木,马永清和村民马永朝、马敏华等决定夜晚驻扎在山林里看守。困了就裹着羊毛披毡睡,饿了就吃点烧洋芋下酒喝。
“我们抓到盗木者,不采取罚款而是罚看。山林就交给盗木者看守,直到他抓到下一个盗木者,抓不到盗木者他就一直看。”马永清说,罚看不罚款这一招很灵,有力震慑了盗木者。
正是马永清的执着看守,盗伐木材的人越来越少。
不但护林还造林,20年来,在马永清的带领下,村民们养成了护林爱林的习惯,这些年,在白岩山荒坡上种植了100余亩华山松林。
如今,清凌凌的白水河蜿蜒,绿油油的白岩山苍茫,走进白岩社区,仿佛走进绿色的世界。
贷款修学校:只为让白岩社区娃娃上学不再起早摸黑
“我们社区有465户2700余人,每年都有20多个娃娃考取大学。”这些年,马永清最得意的就是社区里许多山里娃考取了大学。
然而对于社区孩子读书不方便,马永清记忆犹新。
“2012年以前,白岩社区没有小学,娃娃读书都是到6公里外的小海小学和4公里外的小山小学。许多娃娃每天甚至5点钟就起床摸黑上学,特别是下雨天,孩子们两腿稀泥巴,一路跌跌拌拌到学校,累得慌,上课常常打瞌睡,太辛苦了!”马永清说。
希望有一所属于自己社区的小学,这是马永清的理想。
他四处奔走呼吁,争取到招商局集团80万元的建校舍的经费,但还差30万缺口。马永清和时任村主任的张公平、副主任马华一合计,三人用自己的户口各贷款10万元,共计贷款30万元支持修建学校。
“当时我们只有一个想法,只要能尽快修好学校,让娃娃上学路不再起早摸黑,贷款我们三个认了。”马永清说。
如今,白岩小学建起来了,有150余名学生和7个老师,每天从学校传出郎朗的读书声,高兴的是后来政府帮忙马永清还清了银行贷款。
“贷款修学校,这件事很值!”马永清乐呵呵地说。
致富“领头雁”:老支书尽显“老兵”本色
带领群众修通了袋子山4.8公里山路,打通出行最后一公里;
修建400余个暖心小水窖,家家户户解决了饮水难题;
建起1200亩三膜马铃薯基地、1000亩白萝卜基地和200亩半夏基地,种植业撑起了群众致富蓝天。
……
这些年,马永清不仅是服务群众的党支部书记,还是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正是早年当兵的经历磨练了我不怕吃苦的精神。”马永清说。
1983年,马永清成为一名川藏线上的汽车兵,跟着师傅驾驶汽车往返在川藏公路补给线上。有一次,在从成都到西藏林芝的路上,马永清和师傅遇到了雪崩,被大雪埋没。马永清和师傅靠吃压缩饼干和车上的水度日,7天之后终于等到兄弟部队的营救。
经历过生死考验的马永清说,和当兵时候相比,如今的脱贫攻坚是另一场硬仗。
白岩社区没有水源点,群众吃水要到小海镇响水村去挑,挑一旦水回来差不多3个小时时间。2010年,马永清向县水务局争取资金,带领群众修建了400余个小水窖,彻底解决了吃水难题。
五里岗产业园需要大量务工人员,马永清家家户户做思想工作,让200余名年轻人到园区务工,既可以照顾家里又能挣到钱。45岁以上的老年人,马永清就动员到蔬菜基地务工,每天可挣70元工资,常年可解决200余名群众就业。
马永清还通过市民讲习所及时为群众“充电”“补课”,为社区群众讲解国家扶贫惠农政策、法律法规知识以及现代科学种植技术、乡风文明、传统美德等内容,有效地帮助群众理清发展思路和促进增收致富奔小康。
“我们社区没有一个留守儿童,也没有一位空巢老人。”说这句时,马永清满满的自豪。
“目前,我们白岩社区还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户49人,其中11户今年通过产业扶贫可实现脱贫摘帽,剩下5户利用兜底扶贫实现脱贫摘帽。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脱贫摘帽,还要和全国一起实现全面小康。”马永清信心十足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