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兵:精准扶贫探路人
作者:许定华 沈光勇 时间:2018-04-23 阅读:455
“CCTV2016年度三农人物”创新奖、全省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全省文朝荣式好支书、全省社会扶贫先进个人——
李仁兵:精准扶贫探路人
本报记者 许定华 沈光勇

李仁兵(右)正在给五星村在外读书的大学生讲解精准扶贫“四看”法

李仁兵(右)正在给五星村在外读书的大学生讲解精准扶贫“四看”法
2017年1月11日,以“CCTV2016年度三农人物”颁奖典礼北京中央电视台举行,现场揭晓全国10位年度三农人物,其中被称为“精准扶贫探路人”的迤那镇五星村党支部书记李仁兵荣获“CCTV2016年度三农人物”创新奖,成为全省唯一的入选者。
李仁兵何许人?为何成为全省的唯一入选者?
李仁兵,男,汉族,1969年10月生,200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迤那镇党委副书记、五星村党支部书记。2012年当选十二届省人大代表。
2014年,迤那镇在扶贫工作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了“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的“四看法”,为准确识别扶贫对象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真正做到精准扶贫探索出了有效经验。李仁兵就是“四看法”的主要探索者。因此,2014年,李仁兵被省委评为“全省优秀村党支部书记”;2015年被省委及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为“文朝荣式好支书”和“社会扶贫先进个人”;2016年被毕节市委评为“全市优秀党务工作者”;2013年-2016年,连续4年被威宁自治县委评为“全县优秀党务工作者”或“全县优秀共产党员”。
★★好一个“四看法”
一看房。从住房面积、房屋结构、建房时间及交通、用电、饮水、环境方面入手,估算其贫困程度。
二看粮。从承包土地结构、种植结构、人均占有粮食、养殖情况等方面入手,看农户土地情况和生产条件,估算农业收入和支出。
三看劳动力强不强。从劳动力结构、劳动力素质、健康状况、务工情况等方面入手,看农户的劳动力状况和有无病残人口,估算务工收入和医疗支出。
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从就读情况、教育支出、教育负债、教育回报等方面入手,看农户教育程度,估算其发展潜力和教育支出。
通过“四看法”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识别后,按照户有卡、村有册、镇有档的要求,根据每户贫困户实际情况逐户造册登记,建档立卡,具体分析致贫原因,建立帮扶台帐,明确帮扶内容和责任人,从而更好地实施脱贫措施。
“四看”看似简单,但却准确管用,切中了当前扶贫工作的关键。
采访中李仁兵告诉记者,开展扶贫工作就得从摸清底数入手,才能真正分清哪家人是真穷,需要什么帮助,怎样才能脱贫。而“四看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为做好扶贫工作提供前提条件。更好地做到识别贫困对象精准、致贫原因分析精准、扶贫措施制定精准、项目资金投入精准、组织保障跟进精准,把“撒胡椒面”变为了“准确号脉,对症下药”,大大增强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海拔2000多米的五星村,“土地石化风沙大,烈日悬空雨难下。七分种来三分收,包谷洋芋度春秋。”这段流传甚广的顺口溜,是对五星村过去贫困状况的生动概括。
2012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3000多元。
中央提出精准扶贫后,李仁兵带领村干部,经过反复摸索,探索并运用“四看法”推进精准扶贫,在他的带领下,五星村于2016年一举脱贫。2017年,该村人均收达到9200元。
自2015年来,来自省内外的各贫困地区100余批次考察团到迤那镇学习“四看法”并推广使用。得到全国政协主席汪洋(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赵克志(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肯定,并亲自到迤那镇调研。
如今,“四看法”已在威宁,乃至贵州大地广泛推广,落地生根,为助力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好支书”的扶贫经
在深入的采访中,记者从村民口中得知,李仁兵还是当地有口皆碑的“生态好支书、产业好支书、奉献好支书”的“三好支书”。
生态好支书,带领村民苦战石漠化。
如今的五星村,巍巍麻窝山上,数十架银色的风车在云端舞动,娄百户人家的村落静卧在大山脚下。
眼前的荒坡地,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业则业,土地使用有序合理。特别是石漠化治理和退耕还林区域内,成片成林的核桃树已开始挂果。
然而在2010年以前,五星村的森林覆盖率仅为25%。挣扎在温饱线下的五星人没舍得离开这片故土,不言弃,不言败。
五年来,李仁兵一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集结各方力量,迅速组织群众开展植树造林。通过几年的时间,退耕还林450亩,石漠化治理1300亩,完成坡耕地治理6500亩。因地制宜种植经果林1000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今天的45%。(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