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4-23

“文昌茗毫”出深山

作者:唐爱梅 时间:2018-04-23 阅读:481


 “文昌茗毫”出深山
——金钟镇文昌茶厂加工绿茶带农增收小记
实习记者 唐爱梅 



文昌茶厂工人正在加工茶叶


  时下,走进金钟镇文昌茶厂,一股浓郁茶香扑鼻而来,厂房内揉捻机正在快速旋转对茶叶进行揉捻、压缩,茶叶滚筒杀青机正轰轰作响不停地吐出褐色干茶,制茶工人正加紧赶制新茶。
  然而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金钟镇茶产业由于缺乏茶叶加工技术,控制不好炒茶的温度与揉茶的力度,加工出来的干茶往往只能低价卖出,有时甚至卖不出去。
  “我们自己加工的茶卖不出去,也没有人来收购,后来大家都把茶树砍了当柴烧,只有田坎上还留着几棵茶树。”金钟镇茶农颜恩华说。
  近年来,令村民们没有想到的是,以前砍来当柴烧的茶树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让种植户又一次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这其中的缘由还得从杨昌乔所创建的文昌茶厂说起。
  杨昌乔今年52岁,从1986年开始学习制茶,曾是金沙县清池镇茶叶技术人员,1990年来到威宁做炉山茶,2013年在金钟镇成立了茶叶合作社,升级为微小企业后改名为文昌茶厂。
  据悉,文昌茶厂是集茶叶基地、初制厂、精制厂为一体的农业企业,现有茶园基地680亩、标准化厂房占地面积620余平方。茶厂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按照市场价格保价回收茶农的茶青,带动了周边乡镇2000亩茶园基地的发展。
  目前,文昌茶厂已和金钟镇、金斗镇、小海镇的600余户茶农签订了收购协议,以一芽50元一斤、一芽一叶30元一斤、一芽两叶15元一斤的价格收购茶青,有效促进茶农增收。
  颜恩华就是众多受益茶农中的一员,去年,他的2亩茶园给他带来了6000余元的收入。
  今年55岁的颜恩华,算起账来又快又清楚,他说:“以前一芽茶青,茶农自己加工后拿到市场上去卖,只能卖到20元一斤,要5斤茶青才能加工出1斤干茶,意味着5斤茶青的收入只有20元。但现在文昌茶厂直接以保底价收购茶青,一芽茶青50元一斤,5斤茶青就能买到250元,收入是以前的12.5倍。”
  收入比以前高出了十几倍,茶农们种茶的热情一年比一年高。
  “如果文昌茶厂能够一直和我们签协议,以保底价收购茶青,我们想把种苞谷、洋芋、麦子的地都拿来种茶树。”颜恩华道出了多数茶农的心声。
  文昌茶厂所产的“文昌茗毫”牌茶叶,以其“形美色艳、香浓味醇”的特点在市场上被广大顾客认可,目前在威宁拥有40多家代理商,销往省内外。
  2015年文昌茶厂被评为市级诚信企业;2016年注册“文昌茗毫”商标,现已获批使用;2017年杨昌乔参加中国技能大赛——茶叶加工职业技能竞赛,并获得优秀奖,“文昌茗毫”正一步一步走进大众视野。
  文昌茶市场前景广阔,为更多茶农提供了就业机会。
  家住金钟镇金钟村的茶农谢光琴,今年51岁,由于年纪大了出不去打工,和丈夫杨磊在家里种茶树,并于2013年和文昌茶厂签订了保价回收合同。
  基地里的茶青不仅被茶厂回收,夫妻两还在厂里打工,一个人的工资就有3000多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颜恩华说:“和文昌茶厂签订收购合同,收益的是种植户。茶青扯了卖给他们,又可以在这里打零工,每天工作不超过八个小时,每个月的工资3000来块钱,工作轻松又赚钱。”
  如今,文昌茶厂辐射带动当地茶农就业200余人,现已形成了生产基地和茶农联动发展、利益共享的产业化经营格局。文昌茶厂还将抓住发展机遇,以“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强茶园基地建设、大力开拓市场、加快产品研发、挖掘茶文化资源,最大限度拓宽茶农增收致富渠道。
  “下一步,我打算重新建厂,扩大规模,想把黑石、哲觉、兔街等乡镇的茶农拉进来,和我签订协议,带动周边茶业的发展。”对于文昌茶厂未来的发展,杨昌乔有着清晰的规划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