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柱姐:传承好保护好民族服饰
作者:沈光勇 杨静 时间:2018-04-25 阅读:319
4月19日,记者来到龙场镇龙丰村时,彝族服饰传承人唐柱姐正在带领绣娘们运用传统手工技艺制作彝族服装,不少周边村民前来选购,不断传来讨价还价的声音。
目前,该工艺已正式申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工生产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唐柱姐带领当地的村民们依靠这传统的民族服饰,不但让村民学到了古老的手工技艺,一天还可获得100元的务工报酬,增加了收入。
“2015年我开始整理收集民间服饰,学习老辈针法,创新现代纹样。2017年8月,注资12万成立威宁支嘎阿鲁舍岱博文化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彝族服饰的加工销售和开展彝族语言文化教育培训。”唐柱姐说。
在唐柱姐的个体独立经营彝族服装店,各类老式收藏版的男女彝族服饰衣物挂满一墙,她和绣工们或坐或站围在桌前,有说有笑,一边聊天一边忙着手上的活路,把制作彝族服饰必须的一件件纹样绣好,还时不时唱起彝家歌曲,让久坐疲劳的人们唱歌解困,活跃气氛,增进感情。
据唐柱姐介绍,彝族服饰中,男装有头饰、青蓝长衫、青蓝长搭、青蓝对襟、青黑大裤脚、长短羊毛披毡、方圆口青圆宝鞋;女装有头饰、小襟长衫带花礼服、小襟带花短衣、花脚边小筒裤、长短羊毛披毡、方圆口花帮圆宝鞋等,品类繁多,各式各样,老年、青年、少年装又各有区别。
“彝族服饰与彝族语言在龙场镇本来保留得挺好,由于‘破四旧’时期不准穿戴彝族服饰,少说或不说彝话,造成当地彝族民族文化意识淡化,小一辈的村民们已经普遍出现了不愿穿民族服饰和不愿说彝话的情况。”家住龙丰村大庆组72岁的原龙场镇副镇长松正昌说。
据松正昌介绍,出于救文化、救遗产的目的,让彝族人适应新形势、新政策,在县民宗局、文广局的支持下,在县彝学会的鼓励和帮助下成立了威宁支嘎阿鲁舍岱博文化有限公司,办了一个彝文化班,开了一个彝族服装店。
公司启动时,龙场镇政府给了2万元,县民宗局前后给了5万元,市民宗局、财政局也先后给了3万元支持,目前,县文广局已同意筹资添置宣传器材和配发民族服装。
这些经费主要用于彝文双语教师的课时费、学员的纸笔费、收购老式男女服装费、食堂工人劳务费等开支。
公司成立后,唐柱姐充分利用民族政策优势,传承和保护好彝族服饰手工制作工艺,并运用彝族服装店平台,主要负责收集收购具有收藏价值的土布服饰和制作销售新式彝族服装。目前已收集土布服饰21件,圆宝鞋3双,制作销售新式民族服饰若干。
“教学员识彝文写彝文,一是可是看懂古老彝文典籍,二是便于在彝族聚居区推动文化交流。”松正昌说。在彝文教学方面,该文化班已有社会青年、在校学生等56名学员,规定一个星期请双语教师松马大上一天课。
“老了,做不动其它的了,就想做点对文化教育有意义的事。教育小辈识文断字和掌握传统服饰制作,道理是一样的,就是不要把先人留下来的好东西丢掉。”唐柱姐说。

忙碌的绣娘们

比绣手艺

喜笑颜开切磋技艺

手工精细

相互交流、学习、进步

织出幸福

参观、选购

色彩斑斓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