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谋发展 谱写脱贫曲
作者:卯龙艳 许定华 时间:2018-04-25 阅读:445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聚焦贫困村”大型纪实专题系列报道(40)
多措谋发展 谱写脱贫曲
——访么站镇深度贫困村岔河村
记者 卯龙艳 许定华

村民在修建通组路
么站镇岔河村,全村总人口402户1876人,经2016年进一步精准识别审定,建档立贫困户174户591人,贫困发生率达到31.5%,是么站镇为数不多的深度贫困村之一。
“我们岔河村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广种薄收,加上一直以来交通条件落后,所以老百姓增收比较困难,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岔河村村主任邹雨介绍说。
岔河村虽然地势起伏大,土壤肥力差,但是岔河村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年温差小,全年日照时间长,加之群众有种植蔬菜、中药材的传统,近年来,岔河村依托生态植被保护好,光、热、水、土壤及地理环境适宜种植牧草、马铃薯的优势,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全村产业调整升级,同时积极争取道路实施项目,加快全村组组通道路建设,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难题,为带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脱贫致富增加了产业渠道、奠定了基础,多措谋发展,谱写一个深度贫困村的脱贫乐曲。
“原来我们村里老百姓的经济收入主要以传统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而且养殖多是零星散养,种植以洋芋、包谷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外出务工的老百姓比较多。近年来随着村里的道路修好了,产业调整也有了起色,愿意留在村里发展的人也越来越多了。”邹雨说道。
修好通组路 打开致富门
岔河村地处大山深处,交通基础设施落后,除了基本的通村路,村里的道路都以破烂狭窄的泥土路为主,群众出行不便,更造成信息闭塞,群众寻找脱贫致富信息难,加上文化素质较低,不能够根据市场需要适时调整产业结构,缺少产业扶持,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4287元,群众增收困难。
“说起路都心酸,我们原来根本就没有路走,只有一条小泥巴路通往我们附近这几家,只有马车和摩托车能通行,去镇里买头牛来喂都不敢买大的,就怕牛大了赶不到圈里去。”家住岔河村4组的杨成云回忆道。
因为家里的孩子都在上学,开支大,加上缺少劳动力和发展资金,杨成云一家陷入贫困,成为贫困户。一向勤奋苦干的杨成云为了摆脱贫困,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不得不外出务工,一去就是几年。在外务工,挣的钱不多,吃饭、房租的支出却不少,一家人的生活也没有得到改善。
2017年年初,回乡过年的杨成云看到4.5米宽的通组路已修到自家门口,村里还成立一个合作社,邻居亲戚流转土地跟着发展的大家都有不错的收入,于是,留在家乡发展的想法在杨成云的心里扎了根。
“后来流转了12 亩土地给合作社,每亩地每年都有450元的流转费,而且是20年的一次性付清,我自己发展就有了资金,买了2头能繁母牛、8头猪,家里也新修了房子,再也不用住土坯房。同时我又跟着种蔬菜和万寿菊,收入比在外面打工好多了。”杨成云乐呵呵说道。
岔河村老百姓享受道路改善带来福利的远不止杨成云一家,借助道路的改善及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杨成云家已于2017年年底脱贫出列。
如今,随着组组通道路建设的全面实施,岔河村组组通公路建设、硬化率达90%,预计4月月底就能全部完成施工,实现全覆盖。
农光互补 助力脱贫
“要致富,先修路。修好路,产业富。”这样的观念,对于岔河村村民来说深有体会。
据村支书蔡永斌介绍,前几年,村里的通村路修好时,也尝试着发展很多产业,带领老百姓种植过当归、辣椒等,但最终因为交通不便,无法实施大规模种植,带来的经济效益有限,但是一次次的尝试也使得搞产业才能致富的观念深入岔河村群众的内心,明白了发展受阻的原因在于交通不便,规模太小。
找到了失败的原因,找准了脱贫增收的方向,岔河村开始撸起袖子加油干,放开手脚大胆干。
2016年,岔河村成立了村社一体的农光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借鉴“塘约”发展模式和“三变”改革经验,由村支两委班子带头,形成“村集体+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模式,带领群众发展生态一膜马铃薯、蔬菜、中药材种植,发展牧草种植,能繁母牛、黑山羊、生猪养殖,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同时,积极携手中电投贵州金元集团龙头企业,采用“农业种植+光伏发电”相结合的方式,建成么站镇农业光伏电站项目,立足于“农光互补”的原则,将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农业种植、养殖相结合,增加土地利用空间,实现土地立体化增值,助力带领群众脱贫奔小康。
“我家流转了12亩土地去搞光伏发电,一亩地一年有450元的流转费,而且公司一次性就付给我们20年的流转费,就是10多万,原来因为娃娃读书开支大,我想搞养殖都没有资金,这下好了,有了买牛、羊的钱,我再也不愁了,我家也不用再过苦日子了,2017年就脱贫了。”家住岔河村5组的蔡永奎告诉记者。
拿到土地流转费后,蔡永奎把家里的土坯房进行了改造,还买了2头能繁母牛和20只羊,去年他跟着合作社在流转的地里种蔬菜,今年因为家里的牛、羊多,他就种了10多亩牧草,现在每天去割来的牧草足够供应牛羊的牧草需求。
据统计,自从农光互补项目正式发展之后,不仅带动附近的村民实现稳定就业,而且大大提高了土地的经济收益,没流转前靠种植马铃薯或者蔬菜每亩地的收益在1500元左右,现在通过农光互补模式,每亩地的经济收益提升到4500元左右。
“现在我们岔河村道路交通建设好了,能带动群众增收的产业也有了,今年我们还要在不适宜发展种植的荒坡上种上500多亩花椒,既改变生态环境,又能为老百姓带来收入。2016年我们村的贫困户有16户脱贫出列,2017年有22户,今年预计能带动17户脱贫出列,我们一定能按照计划于2019年全村脱贫出列,摘掉深度贫困村的帽子。”岔河村村支书蔡永斌信心十足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