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4-26

“村里有了支柱产业”

作者:马召凤 时间:2018-04-26 阅读:196


 “村里有了支柱产业”
——二塘镇发山村产业结构调整侧记
记者 马召凤

  清明刚过,充盈的雨水带来了大地的苏醒。朱贵平今年刚种上的8亩苹果树也趁着雨水的滋养,渐渐从原来的蔫态变得精神起来。虽然苹果苗还很小,但是成片挺拔的树苗齐刷刷地长在地里依然能够看得出鲜活的气息。朱贵平此刻正穿着拖鞋站在田坎边上,喝着茶水。前几天的大雨把土地都浇灌透了,他那颗提着的心也终于落定。原以为成活率不高的苹果苗,现在看来他再不用操这个心了。
  说起种植苹果树,在朱贵平的人生经历里,这还算是头一回。以往房前屋后的苹果树大多是自然生长。用朱贵平的话来说,自家吃的苹果全都是“放养”的。然而,今年,朱贵平家却一下子种上了8亩苹果苗,在很多人看来,他这么做实在有点冒险。
  可是朱贵平不管,在种植苹果树这件事情上,他表现了少有的执着。从朱贵平的角度来说,他这叫“会变通”。前几年,他们一家把所有的经济来源都压在了种植玉米上,可是玉米没有让他家过上更好的日子。后来,他不想在土地里干了,想着去外面打工,却又不愿意离开家去外面过漂泊的生活,他说,远离了妻儿的日子挣了钱也是苦哈哈的。
  其实朱贵平心里也有忧虑,想着那么多人种苹果谁要?大家都种了,价格自然就走低了。可是,前段时间村里的那场讲习所改变了他的思路。讲习员所说的规模效应朱贵平听进去了,以前他想到的是威宁的市场,现在,他想的是全国的市场,这么一想,他终于下定了种植苹果树的决心。
  说起种植苹果树,朱贵平不得不收起以往的脾气,以往的技术培训,他很少去,因为对于常年和玉米、马铃薯打交道的他来说,那些技术早就成了他每天习以为常的动作,哪里还需要人指导。可是今年种植的苹果树就不一样了,这是一个他几近零基础的新产业。在发放苹果苗的那段时间里,村里频繁的开展了好几次技术培训,有大规模的理论讲解,也有小范围的实地操作讲解,朱贵平都安静的蹲在边上听,很少说话。
  对于朱贵平来说,这一口气种了8亩的苹果树是他家很少有过的冒险。因此,他听得起敬,经常不自觉的让手中的烟头烫了手。
  “苹果还要好几年才挂果,这几年里不影响种别的。”如今,朱贵平家的8亩苹果地里都种上了庄稼,玉米种上了,马铃薯也快要顶土了。一想到种植苹果既不影响种地,也不用自己花钱买苗,朱贵平总觉得自己是捡了“大便宜”。
  然而,朱贵平口中的这个“大便宜”涉及到的可不仅是他一家,在发山村,今年种植矮化苹果的村民有68户,其中贫困户25户。这是二塘镇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今年二塘镇规划种植苹果2000亩,连片种植1000亩,其中,发山村连片矮化苹果种植面积500亩。
  对于村支书杨忠来说,这是今年以来最让他心里舒坦的事了。以往,村子里穷,作为传统一辈的支书,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收收医疗保险,处理一些邻里间的鸡毛蒜皮。今年,他话多了,每天忙出忙进的好像自己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一般欣喜。
  “一直以来村里没啥支柱产业,现在种植苹果,算是有点新的东西到我们村了。”以前杨忠并不知道发山村有着适合发展苹果种植的条件,这一次的产业结构调整,让他看到了他们村里更多的可能。他也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潮当中,开始像一个想要回炉再造的少年,一次又一次的扎堆到技术培训的队伍里,搓手捏脚的想要借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春风为村子里带来新的变化。
  “我还想种点其他的比如樱桃、或者李子这类的,我也写了一个初步的规划,想在我们村搞旅游观光。”说起村里的规划,杨忠能絮絮叨叨说上很多。产业结构调整带给他和村里的不仅是一份新产业,更是一份打破传统生活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