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种植惠山乡
作者:杨静 叶启伟 时间:2018-04-27 阅读:210
特色种植惠山乡
——龙场镇农业产业调整见闻
实习记者 杨静 记者 叶启伟
四月的龙场镇,已看不见桃花纷飞的场景,但桃树上长出了一颗颗小小的桃果,一串串挂在树上,看起来甚是可爱。而这些小桃果正是该镇产业结构调整结出的硕果。
近年来,龙场镇按照规模化、特色化、商品化的思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因地制宜,结合土壤、气候、区位、种植习惯等综合因素选择产业。目前,油桃、黄姜、花椒、苹果等成了该镇产业结构调整的亮点。
树舍村:千亩油桃甜于心
“油桃树的种植是有讲究的,树枝的稼接口要低,高的话不利于水分吸收,第一层主枝离稼接口6寸,第二层主枝离第一层主枝1尺2左右,到第三层主枝的时候就会分成两支,慢慢长开了。”龙场镇树舍村副支书李保才正在田间指导村民们管理桃树。
正直中午,阳光直射在李保才的脸上,汗水浸湿了他的衣衫,大颗大颗的汗珠从脸上往下掉。
“只有不敢做,没有不敢想。”这是李保才在技术指导课上和村民们说的话,他还告诉村民:“办法是靠人想出来的,路子是靠大家走出来的。”
“我们村今年种植了3200亩桃子,现在能看见挂果的都已经1000亩了,看到这些长势很好的桃树,我也为大家开心。”李保才说起桃树满脸的笑容。
2013年,李保才从云南省昭通市引进树种,开始带领村民种植油桃树。想起那段时间,李保才现在都还感觉到很难,因为说服村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不容易,村民们不相信种桃树可以赚钱,自然就不支持。时间久了,他的坚持有了效果,村民们看见最初种下的油桃收益很好,就主动种植了。
桃树种上了,李保才带领村民成立了一个合作社,让村民在自己的努力下发家致富。
“刚开始,我是不愿意种桃树的,因为看不见收益。现在,看见桃子真能给我们带来致富的希望,我很愿意加入合作社。”村民王小中说。
格朵社区:千亩黄姜脱贫好
龙场镇格朵社区,与云南省宣威市阿都乡隔可渡河相望,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这里平均海拔仅1000余米,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特别适宜发展水果蔬菜种植。
走进格朵社区,天然淳朴的民风、百亩成林的油桃树、千亩黄姜小嫩芽长成了这个小村庄的特色。群众在田间地头辛勤劳动,哼着快乐的山歌,吸引到路边的行人。
“我们村的贫困面很广,村里现在还有446位贫困户,要带着他们致富只能慢中求进。”格朵村支书陈昌国说,“小黄姜是我们村的主要产业,我们再带领村民种些樱桃、猕猴桃,村民致富大有希望。”
据陈昌国介绍,格朵社区种植小黄姜1800亩,其中1000亩由政府引导种植,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土地流转费每亩400元,三年后每亩600元,收益后采取 “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 的分成模式,经营主体占65%、村集体占35%、农户占5%。还有800亩是老百姓自发的零星种植。
“黄姜给我们致富带来了希望,党的政策太好了。我种了3.5亩黄姜,今年预计产量在12000斤左右,按照市场价2元每斤出售,一年可以收入2.4万元。” 村民周吉发满脸挂着笑容,致富有了希望,生活有了奔头。
现在,脱贫致富、产业结构调整、黄姜种植等成了格朵社区村民挂在嘴边的高频热词,村民热情高涨,全社区400户人家,一半以上都种植了小黄姜。
边沿村:百亩猕猴桃致富快
龙场镇边沿村沟壑纵横,山高坡陡,波涛汹涌的可渡河穿村而过。如何寻找一条致富的“黄金道”,一直是广大村民做梦都在想的事情。
为了寻找这条“黄金道”,边沿村支书徐国祥每天早起晚睡。功夫不负有心人,徐国祥找到了能带给村民致富的产业:种植猕猴桃。
“2014年我带着村民们开始试种猕猴桃,那时怕收益不好坑着老百姓,只种植了200亩。”徐国祥边修剪树枝边和记者说道:“猕猴桃的挂果期是3年,2017年我们村收获了第一批猕猴桃,总共3000斤,每斤卖15元,收入4.5万元。今年,我们村打算再种380亩。”
边沿村现在把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心放在了种植猕猴桃上,还在村里成立了一个合作社,名为“金阳红心猕猴桃专业种植合作社”。收益后,以“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模式按股进行分成。
“如今,老百姓看到了猕猴桃的经济价值,都自发地种植了很多猕猴桃,最多的一家种植了10多亩。”徐国祥说。
产业结构还没有调整前,村民管彦档在外务工,但是手带残疾的他找工作总是四处碰壁,村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后,他积极加入到村合作社,一口气种植了10亩猕猴桃。
“以前我做工,大家都瞧不起我,我也干得不开心。现在,我在村里种植了猕猴桃,日子渐渐好起来了。”管彦档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