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4-28

搬出穷山沟 开启新生活

作者:王德聪 时间:2018-04-28 阅读:380


 搬出穷山沟 开启新生活
——威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侧记
通讯员 王德聪

  “搬到五里岗,开启新生活,上楼坐电梯,出门坐公交。我们山沟里的农民还真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跟山里头的又黑又窄土墙房比起来,好比糠箩跳在米箩头了。”龙场镇营口村的搬迁户赵国庆笑着说。
  2016年以来,威宁按照“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的目标要求,分年度、有计划、分区域地对很难实现就地脱贫的困难群众实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搬迁到五里岗工业园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
  据了解,从2016年至2018年,威宁采取各种措施,共投入资金40多亿元,在五里岗工业园区以及10多个乡镇实施集中安置和就近搬迁安置等项目20余个。仅2017年,五里岗园区安置点就搬迁群众1289户6500余人,2018年初,已有6000多人入住五里岗安置区,今年底,搬迁群众将达到2万余人。有史以来,一个庞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将写入威宁发展史册……
 
★★“挪穷窝”,5万群众大搬迁
 
  精准扶贫,安居乐业是关键。
  “吃水基本靠担,生活基本靠天。”秀水镇新坪村刘家大小箐是个靠天吃饭的自然村,距村委会5公里,海拔1900多米。这里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且多年修不通公路,基础设施极为滞后,村民出行十分困难。
  “国家政策太好了,把我们从深山沟里搬到城市来,不但住上高楼大厦,还能进厂做工,这样的好事打着灯笼也难找。”搬到五里岗安置区欣园社区的新坪村搬迁户耿会泽笑嘻嘻地说。
  据了解,威宁像刘家大小箐这里“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群众有5万多人。
  5万多人往哪搬、怎么搬?考验着县委、县政府的智慧与担当。
  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据移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深入一线调研,确立了因地制宜、自愿就近、有利生产的原则,实施科学搬迁、民主搬迁、和谐搬迁,引导搬迁对象向交通条件好、经济状况优、发展潜力大、就业机会多、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转移。
  2016年,威宁拉开了易地扶贫搬迁序幕,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农村危房改造、地质灾害治理、库区移民搬迁、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全面统筹推进。
  为保障贫困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又防止过度举债建房难以脱贫,威宁对搬迁户原来的宅基地、承包地、林地这“三块地”进行有机盘活,采取因地制宜,把集中连片、搬迁群众较多的自然村寨的“三块地”向公司或合作社流转,按照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药则药,多种经营的模式,大力发展种植业,所产效益分给搬迁户。同时,有关部门严把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监管关、项目验收关。省、市、县审计部门对安置区资金使用、项目建设等全程介入,严防安置资金被截留、挤占、挪用,确保安置资金落到实处,用到刀刃上。

★★建新房,圆了安居梦
 
  易地扶贫搬迁这一民生工作涉及到千家万户,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为加快易地扶贫搬迁进度,威宁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纳入年终各相关部门绩效考核目标,全面落实“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实行一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让县委政府全面掌握了解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度。
  据了解,2016年3月,五里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建设项目刚刚启动,威宁就率先在全市开展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百日攻坚”大会战,对搬迁安置区项目实行倒排工期、挂图作战。
  紧接着,石门、大街、哲觉、黑土河等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项目全面启动建设,各级各部门自我加压,奋力赶超。
  5万余人如何搬?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在保障搬迁群众利益上,搬迁后群众牵挂的承包地、宅基地、林地 “三块地”所有权仍然属搬迁群众。对“三块地”实行流转、群众自愿兑换等方式进行盘活,凡流转后的“三块地”创收后按公司(合作社)得三、搬迁户得七的分成比例,让搬迁群众搬出后不在牵挂老家土地。目前,全县已有10多个搬迁点启动对搬迁群众“三块地”盘活流转工作。
  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县已有10000余人挪出“穷窝”入住新居。
  搬得出,更要稳得住。为此,威宁对搬迁安置项目的基础配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社区治理、入学教育、基层党建等进行全面跟进。
  前不久,笔者在大街乡安置点看到,一排排新居错落有致,展现在眼前的是平坦的柏油路和一栋栋靓丽的新居。搬到安置点,当地政府还为搬迁户购买了家具。圆了安居梦的村民张大爷竖起大拇指直夸新家交通方便比老家好多了,与居住在土墙房里又黑又窄比起来好像是在做梦,现在,梦想成为现实,好比糠箩跳进米箩头。
 
★★“换穷业”,在家乡一样能致富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致富才是目的。两年来,威宁牢固树立“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搬迁”的理念,不忘扶贫初心,将易地扶贫搬迁与现代农业、企业用工、技能培训等衔接起来,做到既“挪穷窝”,又换“穷业”。
  把财政扶贫资金、农业开发资金等捆绑使用,采取“企业吸收户、公司联结贫困户、大户带动贫困户”的方式,发展现代农业。
  据县扶贫部门工作人员介绍,仅2016年,全县就投入财政专项产业扶贫资金1亿多元,撬动金融信贷资金13亿多,引导100余家企业带动农户新开发苹果种植2万余亩、蔬菜15万亩、烤烟10万亩,养羊100万只、养猪200万头、养牛150万头……直接带动20余万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党恩浩荡奔小康,建起楼房换新妆。”沐浴着春天的阳光,在牛棚镇新营村搬迁点,搬迁户陶小海家门上的对联格外醒目。陶小海说,他家离这里3公里,住在河沟头,一到下雨天,山洪暴涨,夜晚不敢睡觉,生怕房子倒下来,新营村搬迁安置点建立后,就从山沟搬到这里。目前,新营村农村集贸市场在各级各部门的关怀下,于今年2月15日正式开市赶集,陶小海就是就近搬迁到新营村安置点的搬迁户,市场还未启动,他就抢先开了家小超市,每逢赶场天,小超市生意很是红火。
   安居乐业,不离家乡也能脱贫致富,陶小海只是威宁易地扶贫搬迁的众多受益者之一。
 
★★“挪穷窝”,搬出大山致富更有望
 
  与陶小海相比,马兴勇则是离开家乡搬出大山的搬迁户。
  马兴勇家原来住在斗古镇中关村马店组,“马店”意为驮马歇脚的地方。
  马店组坐落在牛栏江边上,距镇政府所在地21公里,与云南会泽县火红乡隔江相望。这里抬头只见半边天,低头是滚滚牛栏江。这里不通公路不通电,基础设施滞后,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每逢雨水季节,垮山垮岩时有发生。村民购买农资及销售农产品,必须到离家20公里外的地方购买,赶云南会泽花石头市场,得靠溜索过江,一过河就爬山,爬完山就是街子,爬山要花4个小时,来回要七八个钟头。赶斗古街必须经过一段叫 “手扒岩”的地方,当地人称:走出“手扒岩”,迟早要发财。(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