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4-28

威宁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效

作者:赵英林 时间:2018-04-28 阅读:245


   本报讯(通讯员 赵英林) 近年来,威宁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促进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效。
  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15年来,按“校校完善、总体跨越”目标,实施教育工程项目 737个,新增校舍面积 68.23万平米,生均校舍面积不断提高。统筹各类资源解决城区中小学大班额严重问题,小学、初中平均班额分别下降至54.42人、54.7人。通过招商引资,建成贵州工贸职业学院和威宁梁才学校。抢抓“薄弱学校改造”机遇,全面推进“新两基”工作,实施农村教育工程项目597个,新增校舍面积52万平米,初中、小学寄宿率分别达69.31%和28.91%;保留必需的教学点126个、恢复边远农村教学点14个。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原则,加快学前教育工程建设,扩建县民族幼儿园,新建、改扩建农村公(民)办幼儿园169所,新增教学班646个。建成教师公租房358套,总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有效解决了教师住房困难问题。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装备建设,中小学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加强学校教育装备配套建设,补充教学仪器58 套、图书28万册、计算机 2244 台、“班班通”5102套。
  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通过公开招考、人才引进、“特岗计划”、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补齐缺额教师,2015年来招聘教师5164人,教师总数达17145人,教师队伍不断充实,结构不断优化。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认真落实“国培计划”“省培计划”,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大力开展教师培训,三年来共组织各级各类培训38.7万人次,人均参加培训72学时以上,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重视骨干教师培养,按照骨干教师培养和评价方法,组织完成了骨干教师培训和跟踪考察。完善师德考核机制,积极开展“师德标兵”评选表彰活动,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加强。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层公开招聘、竞争上岗聘任制度,每年选派近百名学校领导和教师到重庆、深圳、广州番禺区等教育发达地区培训,更新了管理理念,提高了管理能力。按标准不断配齐学校校医、宿管、安保、图书管理、食堂工人等各类工勤人员。
  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统筹推进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县公民办幼儿园由2014年的47所增加至238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由2014年65.55%提高到86.09%。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由2014年99.2%提高到99.21%,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由2014年88.56%提高到95.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87.47%。逐步撤销乡镇高中,实现高中集中到县城办学,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由2014年30521人增加到47499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65.03%提高到88.3%。高考成绩逐年提高,县中等职业学校成功申办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数。完善残疾学生资助体系,巩固提升特殊教育水平,保障“三残”儿童应读尽读。
  教育扶贫力度不断加大。统筹教育系统资源,从“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师资队伍、资助贫困学生”等方面入手,做到“全面支持、不落一校,对口帮扶、不落一户,困难资助、不落一生”,不断释放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教育红利。严格落实好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就学“两助三免(补)”资助政策,做到应助尽助,严禁“先收后退”,三年来共资助贫困学生72万人次,发放各类资助金 4.8亿元;加大生源地贷款力度,累计发放生源地贷款资金2.9亿元,贷款次数5.5万人次,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按照“3443”工作模式,推进留守儿童关爱规范化建设工作,创建了石门乡女姑小学、黑石头镇大桥小学等4所“留守儿童关爱救助保护工作市级示范校”。深入实施农村营养餐改善计划,人均补助标准由2014年3元提高到4元,强化营养搭配,实施每生每天一个鸡蛋工程,全县26.455万名学生受益,农村学生身体素质明显提高。
  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出台支持民办教育发展优惠政策,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环境。建立健全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监督、考核、奖惩机制,全面实行教职工聘任制、末位培训制,建立工作岗位责任制,逐步实现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竞争激励机制。完善教师基层服务和城乡交流轮岗制度,合理交流和调配教师,建立农村学校对口支援帮扶制度,坚持职称评定、评先选优等优惠政策向农村教师倾斜。深入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绩效工资制度,深化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工资待遇和职称编制分配倾斜一线教职工、重点岗位和优秀教师。初中和小学实行划片入学、就近入学,推行阳光招生均衡编班政策,促进招生规范发展。全面实施新课改计划,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依法治教水平不断提升。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和教师从教行为,大力整治乱收费、乱补课、乱办班、乱订教辅资料、有偿家教、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违法违纪行为。深入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实施禁毒教育进校园工程。加大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力度,切实维护学校安全和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强化安全教育,认真落实国家《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和安全工作“一岗双责”制度,加强学校责任保险体系建设,健全各类安全应急预案,积极开展预警演练,强化学校安全管理。落实校园安全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确保师生生命安全、教育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