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4-28

走亲戚

作者:张锋 时间:2018-04-28 阅读:207


 一
  儿时,去亲戚家做客,或者亲戚来家做客,两者总是在守望与期待中成为一件最幸福的事。
  去亲戚家做客,一般是亲戚家举办婚丧嫁娶等事情,或是亲戚邀请父母去做客,或是父母需去亲戚家有事商议。
  每次从父母的谈话中,得知他们将要去亲戚家的消息时,我们姐弟几个,在父母面前的表现乖巧如猫,父母日常安排我们极不情愿去做的事情,现在几兄妹自告奋勇争先恐后抢着做,如此卖力,只为在父母心里博取一个好印象,增加被父母挑中去亲戚家做客的“命中率”。
  经过父母的挑选,最后被父母挑中的人,心里那个美滋滋无以言说,未被父母挑中的几个人,一下子团结一致,对被父母挑中的人冷嘲热讽。而被挑中的人对他们所谓的“挖苦”一类的做法熟视无睹,只忙于把衣裤鞋洗得干干净净。
  被挑中的人,每天掰着手指头,数着距离父母动身的日子还有几天,总在心里对亲戚家的一切,充满无穷无尽的猜想和憧憬。
  要去亲戚家的前晚,被挑中的人总是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脑海里总想着明天到亲戚家,多久不见的表兄表妹们又长成什么样子,他们又为自己准备了哪些好吃的,又会带自己玩哪些好玩的游戏。
  第二天,天刚麻麻亮,父母都还没有起床,被挑中的人就已经起床了,把头发洗得干干净净,换上崭新的衣裤和鞋子,不时催促父母赶紧动身。
  一直等到父母把家里的大小事情安排妥当后,在兄弟姐妹满脸的嫉妒里,被挑中的人屁颠屁颠地跟在父母身后出发了。
 
  儿时的记忆里,父母每次去亲戚家,一般都要带些鸡啊肉啊之类的东西,通常都是肩背手提大包小包的。
  我家亲戚大都距离我家很远,原来基本不通公路,所以只能靠着双脚走着去。而且去有的亲戚家,得走一些很陡峭的山路,爬坡下坎过河,早走晚走得用一天的时间来对付。
  父母已经走习惯了,走了大半辈子的路,只走一天的路对他们而言是小儿科,但对我们小孩子来说,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开始走的时候,我们小孩通常走得雄赳赳气昂昂的,脚底生风,但走不上一段路程,就开始死样脱气地跟在父母身后,有时走得脚底长水泡,每走一步都生疼无比,但这些却一点都不影响自己走亲戚的好心情。有时即使走得一瘸一拐,脸上依然满面春风。
 
  记忆中,不管我们到的时候,是夕阳刚好落山,还是月亮刚好爬上山头,亲戚们老早就等候在家门口,有时甚至走到路上来迎候我们。
  快要到达亲戚家时,想着马上就要见面的亲戚们,胸口里如同有只小鹿,在上下怦怦乱跳。大家一见面,父母们总是不停地嘘寒问暖问长问短,总是相互急切地询问着亲人们的情况。我们小孩子则害羞地紧跟在父母身后,怯生生地称呼着亲戚们。
  表兄表妹们也跟在他们父母身后,偷偷打量着满脸通红低着头的自己。但要不了一会儿,大家从试探性的对话开始,逐渐就说到一起玩到一起去了。
  父母们却总有聊不完的话题,白天聊,晚上聊;做事的时候聊,闲坐的时候聊。他们的话题里,亲人们的生老病死,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人情世故的冷暖酸甜,庄稼的耕种管理收获,操持儿女的烦恼,等等,总是成为父母们摆谈得最多的话题。
  儿时,自己总奇怪父母们怎么会找得着这么多摆谈的事情,直到自己长大成人结婚成家后,每次到亲戚家做客时,才明白,交流是亲戚关系得到延续与融合的最好方式。
  去亲戚家做客有这么几个好处,父母管理不严格,自己不用去地里劳动,亲戚家有好吃好玩的,自己还会认识更多的小朋友,还会听到他们嘴里说出的更多的稀奇古怪的故事。
 
  “喜鹊喳喳喳,有客到你家,不煮腊肉推豆花”。这是一首儿时常挂在嘴上的一首民谣。在亲戚家做客的日子里,亲戚们总是把家里那些平时舍不得吃的,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客人,每天的饭菜,总是变着花样的做,每天都好酒好菜地招呼着客人。
  记得那时宰鸡吃成为待客的最高礼节,鸡肉按照待客礼节被砍成许多块,鸡脑壳总是想方设法让客人吃下去,其余的部分总会被亲戚一一分到大家碗里。有时遇到一些调皮的表兄表妹些,提前在你的碗底里盛满肉和油,在上面覆盖一些米饭,一顿饭足以让你吃得满嘴流油。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去亲戚家做客,享受幸福的生活总是那么短暂。
  一般居住两三天后,就得和亲戚们告别。
  有时父母决定第二天走,但第二天在亲戚们的苦苦挽留中,只得留下来。
  有时父母带着我们小孩子偷偷地离开,被亲戚们发现后,大家免不了一番拉衣扯袖的相互挽留,只得又留下来。
  有时父母带着我们小孩子偷偷离开成功后,身后总是看到亲戚们使劲追赶我们的身影,身后总是听到亲戚们大声呼喊我们的声音,直到追赶不上时,亲戚们才停下来,大声地责骂着父母。
  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告别方式,就是在亲戚们的送别下离开,因为我们心里总有那么个“小九九”,这个时候亲戚们一般要给我们小孩子一些钱的,少则10元,多则100元。
  如果是以我们期望的方式离开,那天早上,亲戚们做早饭的时候,总是一再拖延时间,一再相劝多住几天。有时,亲戚家的小孩还把我们的行李躲藏起来。
  对于我们小孩而言,也总期待亲戚把父母劝住,多待上几天。然而这种情况在记忆中出现的次数是很少的,父母还得赶快回家操持一家的生计。
  离开亲戚家的时候,亲戚们总是把大包小包的东西,塞满父母的背包。亲戚们借着跟我们小孩子说话的时候,背着父母往我们的衣兜里塞钱。
  亲戚们总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大家眼里含着泪,因为此次一别后,大家不知道什么时候再相聚。我们小孩子之间也是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地告别。
  我们走出去很远,每次回望身后,亲戚们总是直到看不见我们的身影才转身回去。
 
  没有得到去亲戚家做客的兄弟姐妹,总是计算着我们的归期,每天都不会忘记到村口看看。
  如果看到我们归来的身影,他们总是一路小跑来到父母身边,围着父母问东问西。
  回到家里,兄弟姐妹们一边分享着父母从亲戚家带回来的各种美味,一边高兴地试穿着父母从亲戚家带回来的各种衣裤或者鞋子,早已把父母没有带他们去亲戚家的不快忘在了九霄云外,在心里对下一次去亲戚家做客又充满了期待。
 
  时间慢慢的流逝,年岁在无声中增长,父母亲由于身体等各方面的原因,去亲戚家的次数逐渐少了。逐渐长大的我代替了父母亲,成为常去亲戚家的主角。
  随着公路的修通,去亲戚家再也不用走路,可以开车或者坐车去,三个小时就可以到达最远的亲戚家,办完事情或者看望过亲戚们后,还可以返程回家。
  再后来,随着电话和手机的普及,亲戚之间有什么事情,大家相互一个电话就告知。到亲戚家做客,从最初为了相互获知消息,变成了现在就是相互之间见个面而已。
  随着比父母大一个辈分,或者与父母同辈分的亲戚们逐渐过世后,大家相互之间的走动,逐渐变得少了起来。原来同父母亲去亲戚家做客,一年总有那么三四次,每次去总是在亲戚家住上那么三五天。现在去亲戚家的时间,一年就一次甚至几年才去一次,每次都是匆匆而去匆匆而归。
 
  那天,接到一个儿时每年去他家做客四次以上的表兄打来的电话,他在电话里说道,“我们三年多没有见面了,有时间到我家来做客。”
  我这才想起,和这位表兄真的已经三年多没有见过一面了。从我们心里走失的,除了时间,还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