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出“柴米油盐”来
作者:杨静 沈光勇 王元勋 时间:2018-04-28 阅读:261
编出“柴米油盐”来
——记金钟镇文昌村龙营组竹编手工艺人管育丙
实习记者 杨静 记者 沈光勇 通讯员 王元勋

蔑丝间跳动的是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管育丙夫妇正在编织竹背篓
金钟镇文昌村龙营组有一个小地名叫大荒田的村庄,在可渡河支流文昌小河边上,被掩映在茂林修竹之间,整个村庄显得恬静自然。
这里四围林茂山高,修竹显翠。64岁的管育丙和他的老伴正坐在庭院中,你说我笑地编织着竹背篓。他家的庭院被厚厚的竹林遮掩,从外面几乎看不见竹林深处的房梁和炊烟。
见到记者的到来,管育丙和老伴热情地招呼过后,又回到小板凳上开始编起竹篓来,轻车熟路地让手指在蔑丝间跳跃,律动而富于节奏。
“春种没有开始,外出打工上了年纪,闲在家又没事做,随手砍几棵竹子,打竹背篓挣钱,值多少就卖多少。”闲聊时管育丙说。两位老人手上的老茧已经长得够厚够硬,一看便知他们已经和这些竹背篓打了多少年的“交道”。
管育丙编制竹背篓的手法很熟,已经“炉火纯青”。不到十来分钟,他已经把一个新背篓的蔑底起好了。
“我17岁开始学习编背篓,那时穷,编背篓卖成了维持生计赚钱的主要方式。现在条件好多了,只要农闲的时候,得空就编一点,赚点零用钱贴补家用。”管育丙说。
从管育丙的言谈中得知,一个成型的背篓背后隐藏了太多的汗水,需要手工艺者细心的编制,每一道工序都是不能节省的。
从种竹、积肥、生长、选竹、砍竹、修竹、破竹、编制等全过程,只要哪一步出现了差错,编织出来的背篓不管外观还是质量都会打折扣。
“种植竹子的时间最好是农历5月,需要选隔年带个嫩竹笋芽包的年轻竹,找沟边潮润处开挖种上就行。”管育丙说。
据他讲,其实种竹子并不复杂,也不需要像照顾花草一样悉心看管,只要种上后不拔动雨水好就能活,三到四年之后,一蓬蓬竹子就会越发越多。因此,他家房前屋后种满了大片大片的竹子。
“我家现在有300多篷竹子,每一篷竹子占地60平方米,一篷竹子最少也有20根竹子。如果自己编制背篓的话,竹子多得用不完的。”谈起管育丙的竹子,明显看出他很兴奋。
“那什么样的竹子用来编制背篓比较好呢?”记者问。
“选竹一般选隔年青,就是生长了3年的竹子最好,无论是竹子的壮实程度还是蔑青的韧劲,选这样的竹子编制出来的背篓,又好看又牢实。”管育丙一边说一边拿起一根蔑丝。“这就是三年竹的竹篾,比较柔软,编制背篓时也不伤手。”
据管育丙介绍,在竹林里选竹时,根部发出嫩笋竹的隔年青成年竹不能砍,因为嫩笋竹的成长需要成年竹提供养分,如果把带着嫩笋竹的成年竹砍掉,小竹笋也就活不成了。
竹子砍回来后,要把竹节处修平,这样可以保证竹杆的光滑度,让手感好一些。接着就要按所编背篓的大小和一定的尺寸把竹子锯成数节。然后用两根小棒十字交叉,把竹子破成四瓣。质量好的做成背篓的篾茎,相当于龙骨,质量不好的做成篾丝。
准备工作就绪后,就要开始编织背篓了。
只见管育丙用篾茎按横“七”竖“八”的规定,居中交叉成差不多一尺见方大小。这时,但见他手拿竹骨齐底扭压篾茎超过九十度,并一边收一边压方形,再编上两圈蔑丝,背篓底就算起好了。
“这样做是为了固定背篓的形状,这个步骤很难把握,弄不好的话整个背篓就会变形。”管育丙说。如果出了差错,不仅浪费时间,做出来的背篓还不合格。
管育丙一边介绍一边细心的编制着背篓的底边。就这样一直边压边织,编到差不多两尺左右时,已隐隐可见竹背篓的雏形,他给背篓留下了一左一右两个背绳眼。编完一个背篓,他差不多花了两个小时的时间。
这样,整个背篓编织算是完成了三分之二,接下来需要收背篓口。收背篓口时管育丙花了十五分钟左右,整个过程有点像包小粑粑锁边。
做完这一切,只见管育丙的额头上冒出了细密的汗珠。他舒了一口气笑着说:“终于编好了,等30元到手,给小孙子买饼干的钱就有了。”
管育丙告诉记者,他一年可以编制200多个背篓,如果按30元一个背篓计算,一年可以创收6000多元。竹子自己种,竹篓几乎算是零成本,创收的6000多元算是赚的净钱。
“只要人勤快,就能编出一家人的‘柴米油盐’来,帮助家里致富。” 管育丙说,“竹编既是个赚钱活,又是一门手艺,我希望年轻人能学着打竹篓,把这种保留了多年的手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