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百姓鼓起“钱袋子”
作者:唐爱梅 顾毓胜 时间:2018-04-28 阅读:231
让老百姓鼓起“钱袋子”
——斗古镇石营村产业结构调整侧记
实习记者 唐爱梅 实习生 顾毓胜
斗古镇石营村村民赵成远以前常常外出打工,他去年回到老家后,连连感叹:“家乡的变化太大了”。现在路修通了,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日子,家家户户都住上了两层小楼,有些较宽裕的人家甚至开起了小轿车,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看着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以往“总是往外面跑”的赵成远决定留在家乡发展。
以前,赵成远就是因为种苞谷、洋芋挣不到钱,才选择外出打工。现在他虽然决定留在老家,但是还没有想好未来的路怎么走。
正当赵成远迷茫的时候,石营村一改过去传统的种植模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步伐。
村民们挖坑、下苗、覆土、浇水……一时间,石营村掀起了种植苹果树的热潮,到处都是忙着栽种苹果树的身影。
赵成远今年也种植了2亩苹果树,苹果树下还种植了其它农作物,赵成远说:“苹果树不影响其它农作物的生长,也不会影响其收成。”
赵成远直言,他已经不想出去打工了,家里的孩子、老人都需要照顾,外出打工又要租房又要水电费用支出,也存不了多少钱,更不是长久之计。
“在家种植烤烟,每年种个二三十亩烤烟就能有五六万元的收入,赚的不比打工少,活还比外出打工轻松。”赵成远说。
在石营村,像赵成远一样响应调减玉米政策,将土地用来种植苹果树、烤烟的村民还有很多。
石营村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村民增收致富,让他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同时,也提供了不少村民就业机会,让更多的人动起来、富起来。
赵成远种植烤烟,忙不过来的时候,就请周围没种烟的人来帮忙干活,80元钱一天。
每天80元,耕作季节几乎每天都有活做,有的村民一个月下来能挣到1600元左右。对于大部分村民来说,这是一笔不少的收入,能够维持一家人一个月的生计了。
今年,石营村全村调减玉米种植面积800余亩,种植苹果树466.5亩、烤烟50亩、核桃150亩、花椒150亩、早熟马铃薯100亩、预计种植辣椒30亩。
石营村全村有190户791人,其中贫困户25户74人,是个贫困户较少的村庄。
以往没有修通路的时候,山路不好走,村民们不要说外出了,就连做农活都十分费力。以前种苞谷、洋芋,丰收的时候只能靠人背马驮搬运。
年轻人不愿意做这种辛苦的庄稼活,大多都外出打工了,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
同时,近年来,石营村还不断完善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了大批危房,把路修通到家门口,又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调减传统农作物种植面积,发展大批致富产业,逐步实现“乡村美、百姓富、产业兴”的目标。
如今,村里的发展越来越好了,像赵成远一样回乡发展的年轻人已越来越多。
这让石营村村支书夏朝军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以前村子里以老人和小孩居多,不可能长远地发展产业。但现在村庄的发展吸引了大批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夏朝军相信这些年轻人会创造无限的可能。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果林种植,一方面改善了人居环境、助力“美丽乡村”的建设;另一方面,吸引了农民工返乡创业,振兴了乡村,可谓是一举两得。
夏朝军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调减玉米的种植面积,种植多种见效快的经济作物,争取早日让老百姓增收致富。”
如今,石营村遍地花开,处处充满了春天的气息。旧时矮小破败的土坯房已然不复存在,一栋栋民房整齐排列,粉刷得很是漂亮。雨水滋润过的苹果树、烤烟苗更是呈现出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石营村村两委以及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建设“村子美”、鼓足“钱袋子”的愿望正在一步步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