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调整“富”田园
作者:罗喜贵 夏超 唐爱梅 时间:2018-05-02 阅读:206
产业调整“富”田园
——龙场镇田园村产业结构调整助农致富小记
记者 罗喜贵 夏超 实习记者 唐爱梅
暮春时节,走进龙场镇田园村,在巍峨高耸的大黑山下,哗哗流淌的可渡河畔,成片种植的软籽石榴映入眼帘。在微风的吹拂下,一棵棵嫩绿的石榴树不停地摇摆着身姿,为该村一片片肥沃的土地增添了春色。
正在进行田间管理的副支书陈永满告诉记者,目前该村已种植软籽石榴1460余亩,涉及全村627户2588人。软籽石榴的种植,让该村村民看到了新产业带来的致富希望。
陈昌龙是田园村大田组的种地好手,过去他家的17亩土地只种包谷洋芋,收获的粮食三分之二用来养殖猪、牛等牲畜。然而,一年下来除去花掉的成本,收入少之又少,算下账来根本不划算。
去年在村两委的动员下,陈昌龙将家里的土地全部种上了软籽石榴,如今石榴长势良好,预计到明年就能挂果。这让种了大半辈子土地的陈昌龙仿佛一下子从梦中醒来,他突然意识到,原来发展软籽石榴种植果能改变他种地的命运,让他从中看到了致富曙光。
“种地太辛苦了,种石榴只要管理好的话,一年下来,收入是种植苞谷洋芋的好多倍呢,我算了一笔账,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每公斤软籽石榴价格在26元左右,一棵石榴树经济收入至少在100元以上,这可是种苞谷洋芋永无法比的呀。”陈昌龙高兴地说。
而同样是田园村上河组的村民王筛万家也种了12亩软籽石榴,在他看来,种植软籽石榴就像种植摇钱树一样,石榴一旦挂果,钱就会“哗啦啦”地溜进了他的腰包。看到即将挂果的软籽石榴,王筛万脸上充满了幸福的笑容。
在田园村像陈昌龙和王筛万家一样种植软籽石榴的远不止一两户人家。据村支书冯小财介绍,该村软籽石榴种植覆盖上河、大田、岩脚、大寨4个地处河谷地带的村民组,目前该村已种植软籽石榴1460亩,挂果的已有100余亩。
“你可别小看它们,这可是咱们村的致富宝,石榴挂果后,每家每户的收入都将上万元,老百姓真正要脱贫致富就指望它啦。”冯小财乐呵呵地说。
然而软籽石榴种植却仅仅是田园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靓丽缩影。
据了解,田园村地处龙场镇西南侧,属高原中山地貌,全村平均海拔1600米,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均温度14℃,小区气候明显,素有龙场镇“小江南”之称,具有产业转型发展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近年来,龙场镇紧紧依托该村的自然优势,引领全村百姓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了过去只种苞谷洋芋的传统单一的种植模式,在该村发展软籽石榴种植的同时,还因地制宜地进行了生姜、杨梅、苹果、早杏、花椒等特色产业种植。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田园村海拔低、气候条件好,该村老百姓多年来就有种植生姜的习惯。老百姓们自发种植的生姜个头大、产量高、品质优,在市场上备受消费者青睐。今年,该村老百姓自发种植的生姜达600余亩。
代周国是该村种植生姜出了名的村民,他们家去年种了3亩生姜,亩产量高达1500余公斤,亩产经济达到了7000余元。
近年来,发展生姜种植成了代周国家里必不可少的一笔收入,也正是因为生姜种植,让他明白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如今只要村里有新的产业项目他都会积极响应,并带头发展种植。
代周国告诉记者,就在去年发展生姜种植的同时,他了解到杨梅在海拔低、气候好的田园村种植效益不错,便大胆带领村里的13户村民连片种植了110亩杨梅,如今杨梅长势很好,预计明年就能挂果。
“总要有人敢于吃螃蟹吧,在新的产业面前,谁都不肯带头实践,那还谈什么产业发展,要发展,牺牲一点眼前的利益又何妨。”代周国的话很有道理,用村民们的话说,他是村里第一个敢于试水的人。
其实,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之前,田园村村民的思想观念还是比较滞后的,村民们认为,从古至今祖宗十八代都在种地,无非是种苞谷洋芋,如今突然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究竟能调出个什么来,说白了大家还是心里没有底。
好在该村村两委及时抓住群众心理,给群众做思想工作,和群众一起算经济账,并带领他们走出了一条产业调整脱贫致富的路子,让他们真正看到了希望。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想要脱贫致富,光等着党和国家的优惠政策可不行,关键还要靠大家勤探索,撸起袖子加油干。”村干部陈永满鼓励村民们说。
如今,田园村已形成全村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良好格局,走进村里,生姜、软籽石榴、杨梅、苹果等成了村民们常挂嘴上的新名词,一场轰轰烈烈的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