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5-02

找准方向好脱贫

作者:卯龙艳 陈志垚 时间:2018-05-02 阅读:198


 找准方向好脱贫
——板底乡清河村转思路调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小记
记者 卯龙艳 通讯员 陈志垚


  清澈的河水绕村而过,河两岸,一幢幢乡村民居整齐排开,这里是板底乡的清河村,因临近一条小河,顾得名“清河村”。
  清河村全村421户2018人,2017年未脱贫出列前,该村为威宁县级一类贫困村,交通不便、产业发展滞后,加上群众思想意识落后,全村贫困人口达到了138户668人。
  “因为靠种植包谷洋芋挣不了钱,外出务工就成了我们村多数老百姓的主要经济来源,特别是前些年发展比较差的时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比例达到了40%以上,愿意留在村里发展的人很少。”清河村村支书李红光介绍说。
  缺少主导产业,传统种植的农作物经济效益差且没有市场竞争力,很难形成产业拉动力,对农民的增收带动力不强。同时,与很多贫困村一样,清河村基础教育落后,群众文化素质差,村民中的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一部分村民盼着增收可不知从何下手,部分人员甚至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近年来,面对上述现实,清河村村支两委立足村情因地制宜找准脱贫方向,通过积极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开展讲习培训、转变群众思想观念等方式助农增收,为全村脱贫致富打下了基础。
 
通组路变成致富路
 
  “这条公路是最近这两年才修好的,过去大家要出门只能走坑坑洼洼的泥路,路不宽,只有摩托车和拖拉机能够通行,走路的话光是走到乡上赶场就要走半天,遇到下雨天更是行走艰难。”回忆起村里过去的情况,当地村民说。
  自2016年该村“四有五覆盖”等项目实施以来,清河村村容村貌以及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目前,该村涉及400余户老百姓的13公里通村通组路建设已完成。
  一条条通村通组道路宽敞又干净直抵家门口,已成为该村400多户人家与外界进出连接的纽带,承载着当地村民们的脱贫致富梦。
  “以前路太烂了,下雨天基本别想出门,穿着雨鞋都是打滑的,走路都要当心,开车就更不用提了。”家住清河村八组的村民王信荣回忆说。
  2017年,4.5米宽的通组路已直抵王信荣家门口,王信荣还通过申请得到了5万元的贴息贷款,买了四头能繁母牛在家喂养,同时还跟着村里种植大蒜,赶在2017年年底出列脱了贫。
 
兴产业才能真脱贫
 
  脱贫攻坚,产业的支撑是关键!
  在清河村通往邻村安坪社区必经的通村公路旁,满地绿油油的大蒜长势喜人,随处可见村民们拔蒜忙碌的身影。
  在一向缺乏农业用水的板底乡,清河村是为数不多农业灌溉用水充足的乡村,加上老百姓们多年来就有种植大蒜的习惯,他们已有丰富的大蒜种植经验和技术,目前,集中连片发展大蒜种植成了该村产业发展的首选。
  “我们村虽然一直都在种植大蒜,但以前都是老百姓零星种植为主,没有形成规模化发展,带动老百姓增收效果不明显。针对这种情况,去年我们村支两委开始给愿意种植大蒜的村民做思想工作,积极引导他们利用收完庄稼的土地进行集中连片种植本地大蒜增加经济收入。从去年的效果来看,平均每亩大蒜能给村民多增加4000元以上的收入,村民的收入得到了大幅提高。”村主任陈兴朝介绍说。
  家住清河村一组的柳兵家就是通过种植大蒜摆脱贫困,实现增收致富的一户典型。
  “原来家里贫困,为了生计一直在外务工,16年回乡后听了村里的建议,种了5亩多大蒜,销路也不愁,板底和妈姑的学校都有从我这边订大蒜。目前,除了种大蒜,我还种白菜、萝卜,每年亩产收入8000元余元,家里也照顾到了,比在外面打工划算多了。”柳兵高兴地说。
  据了解,今年清河村发展大蒜种植700余亩,同时还连片发展种植白萝卜200亩、花椒1000亩、板栗500亩。将来该村还将成立村社一体的合作社,并利用合作社的资金、技术、市场优势,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提升全村经济发展实力。
 
转变观念谋发展
 
  道路通了,出行不再困难,通过产业结构转型,村里的产业也慢慢有了起色。目前,如何转变老百姓的思想观念,增强他们增收致富的本领,已成该村发展的关键。然而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的成立恰好为该村解决了这一难题。
  “原来嘛,养头牛就是用来耕地;养头猪呢,就等着年底宰了好过年,哪里会想到养牛也能给家里带来收入。”2017年已经脱贫出列的村民陆德学感叹道。
  曾经,“养牛为耕地,养猪为过年”的小农思想是该村多数老百姓一直坚守的传统。如今,随着一场场讲习培训活动开展后,群众的思想观念有了根本转变,对国家相关扶贫惠农政策也了解了许多。
  “原来根本知道国家对我们这样的贫困户还有无息贷款,后来有一次我参加了村里的讲习活动后,了解到了国家的相关扶贫政策,我找村里帮我从信用社贷了5万元的贷款,买了几头牛进行发展,现在都发展到11头啦!”村民李信忠说。
  据了解,去年冬耕到今年开春以来,清河村已经开展了5次讲习培训,通过讲习,村民的思想观念得到了转变,为该村村民谋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