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出幸福来
作者:李玉荣 时间:2018-05-09 阅读:291
种出幸福来
——威宁蔬菜产业撬开群众致富门
记者 李玉荣

高原冷凉蔬菜基地

高原冷凉蔬菜基地
春色浓浓的五月,走进被誉为“蔬菜之乡”的草海镇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白萝卜、香葱、大蒜、莴笋等绿油油的连片种植的大田蔬菜,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目前,草海镇卯关社区蔬菜产业基地单季连片种植面积已达2000余亩,每年种植3季,产值达4000万元,带动600多户群众种植水果萝卜等蔬菜产业,菜农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余元。”正在基地查看蔬菜长势的产业致富带头人卯昌举高兴不已。
来到草海镇臧天普的蔬菜种植基地,一个立体现代农业跃入眼帘。大棚里种植葡萄,葡萄架下套种西瓜。“一年每亩收入要突破1万元,100亩大棚蔬菜收入就是100余万元。”臧天普说。
前些年,臧天普到台湾学习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回来后,在草海镇同心社区创办了众泰科技种植有限公司,采取“基地+公司+农户”模式,从台湾引进富士2号西红柿、优质葡萄、辣椒种植,效益非同一般。
卯昌举和臧天普是威宁依靠种植蔬菜种出幸福来的典型代表。
发展蔬菜产业,威宁条件得天独厚。威宁地处云贵高原夏秋蔬菜重点区域中心地带的滇东高原与黔西山地高原结合部,是全国规划的夏秋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也是贵州规划的乌蒙山区夏秋反季节蔬菜产业带大基地和大集散地。数据显示,威宁适宜发展蔬菜的耕地面积超过120万亩。在威宁“213535”的产业发展规划中,100万亩蔬菜种植名列其中,足见威宁对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视。
近年来,威宁着眼脱贫攻坚,充分结合气候、人力资源、交通等优势,整合资金,多措并举着力发展蔬菜产业,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市场拉动、农民主动”的发展格局,助推了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据统计,近年来,威宁投入资金4500余万元发展蔬菜专业村建设,倾力打造“一村一品”蔬菜村。整合其他项目资金1.5亿元发展蔬菜产业,重点发展了50个蔬菜专业村,扶持了10多家发展前景较好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已建成日处理100吨的固定式蔬菜高温预冷库5个,日处理量30吨的移动式蔬菜高温预冷库1个,贮藏保鲜库1个。
目前,威宁蔬菜生产已形成了以威宁大蒜、蕺菜、小黄姜、葱、辣椒及菜豆等蔬菜为主的特色蔬菜基地;以越冬大白菜、结球甘蓝、莴笋、花菜、芥菜、早菜瓜和早熟马铃薯等蔬菜为主的冬春蔬菜基地;以夏秋大白菜、结球甘蓝、莴笋、白萝卜、胡萝卜及花菜等蔬菜为主的夏秋蔬菜基地;以小白菜、茼蒿、莴苣、菠菜、芹菜及葱蒜类蔬菜为主的城镇专业蔬菜基地。
四大类蔬菜基地的年生产面积从2002年的20万亩以下发展到2017年的80万亩以上,蔬菜生产已成为全县农民增产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
种植蔬菜规模逐步壮大,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已超80万亩,建有蔬菜基地40万亩以上,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面积7.8万亩,有机蔬菜认定面积30亩。目前,威宁蔬菜产业正向种植面积100万亩以上、产量突破300万吨、产值30亿元的规划目标迈步,向全国夏秋蔬菜生产大县强县努力。
为了加快蔬菜产业的发展,加快农村脱贫致富的步伐,省委已将蔬菜产业列入全省农业产业的重要支柱,作为“短期见效快,长期可持续”的新兴扶贫项目来抓。威宁乘势而上,抓住机遇,依托优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
石门乡女姑村的蔬菜生态化栽培示范基地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是威宁依托贵州供给侧改革试验示范项目,投入100万元产业资金建成的蔬菜生态化栽培技术示范基地。2000亩基地辐射带动蔬菜生态化种植5000亩,“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合作模式,不断引导山区农户增收脱贫。
据了解,该基地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实行生态化、规模化种植,无公害生产,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蔬菜生产逐步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基地以辣椒、番茄、白萝卜、白菜、花菜等瓜果类蔬菜种植为主,着力蔬菜生态化栽培技术推广运用,基地年生产蔬菜10000吨,产值达1000余万元,涉及流转土地的农户直接进入基地务工,直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30余人次,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起到了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
下一步,威宁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基本目的,以外向型发展为基本要求,以目标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商品基地建设、实用技术推广、产业化经营、市场体系建设和质量体系建设为重点。依据优势特色,推进优势区域布局,加强优势区域基地和产业带建设,强化要素配套,实行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加强产销服务体系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努力开拓市场,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和产业化水平,有效衔接产销,扩大外销和出口。以夏秋反季节蔬菜为主,名优特产蔬菜为辅,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试验和应用,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确保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将威宁建设成蔬菜产业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