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5-11

激发动力战贫困

作者:谢朝政 时间:2018-05-11 阅读:284


 激发动力战贫困
——石门乡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助力脱贫攻坚见闻
贵州日报记者 谢朝政


讲习现场。(虎苑 摄)

  2017年4月15日,毕节市第一家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在石门乡年丰村挂牌。一年过去了,这家成立的讲习所讲了些什么?发挥了什么作用?
  日前,记者再次来到年丰村,发现这里已经变了模样。
  “水通了,路通了,通讯通了,学校漂亮了,住房变好了,群众干劲十足,齐心协力发展产业,全村创办各种专业合作社12个,种植烤烟4000亩、竹柳3000亩、经果林500亩。”村支书陈大明一口气道出了村里的变化。
  “这些改变离不开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的讲习,一堂堂讲习课让村民立起了发展志气、丰富了致富技能、掌握了致富方法。”陈大明说。
  在年丰村小梁子山坡上,63岁的村民李兴华正在和儿子一起种天麻,“是讲习所的讲习让咱明白了‘人穷志不能短’这个道理。”李兴华说。
  因为有了志气,李兴华推掉了全村村民举手表决评给他的低保。
  那是3月中旬,陈大明在村里的大喇叭里一喊,全村的群众都聚集到了村里的广场上,公开评议低保名额该给谁。
  李兴华妻子去世10多年,儿子家境不宽裕,日子过得有点难,大家看在眼里,于是有群众提了李兴华的名,全村群众一致举手表决通过。
  李兴华说:“讲习所里经常讲,脱贫致富要靠双手,我是一名老党员,虽然老伴走得早,但我有儿子,我还能劳动,我不应该占有这个名额,名额应该给更困难的群众。”
  第二天,李兴华来到村委会找到陈大明说:“这个低保名额我不能要,请村里把名额评给那些比我更困难的群众。”
  拒绝了低保,李兴华第二天便和儿子上山种起了天麻。“今年种5亩天麻,按现在的市场行情,少说也有20万元左右的毛收入。只要勤快不愁没饭吃。”
  有了志气,再有技术,脱贫致富的路子就会越走越宽。这是村里的讲习所给村民黄飞带来的变化。
  10多年前,因为贫穷,妻子远走他乡,丢下黄飞一个人照顾年迈的双亲。
  “村里的讲习所讲了许多国家扶贫好政策,讲了许多农业实用技术,特别是村里的天麻种植能手李万军讲的天麻种植技术既好懂又实用。”黄飞听了讲习后按照技术要点,试种了2亩天麻。
  “李万军不仅在讲习所里讲习,还到地里指导。由于技术到位,第一次种天麻就获得丰收,毛收入超过了10万元,摘掉了贫困帽子。”黄飞开心地说。
  今年,想扩大规模的黄飞遇到了难题,因为单身,不符合农商银行贷款条件,威宁自治县委常委、石门乡党委书记马仲华了解情况后,去农商银行给黄飞担保了5万元贷款。
  拿到贷款的黄飞一下子种下了5亩多天麻。“如果不出意外,毛收入应该超过20万元。”黄飞说。
  如今的黄飞与过去不一样了,说起发展劲头十足,讲起技术头头是道,对今后的规划也逐渐清晰起来。“我要努力让腰包鼓起来,过上好日子。”
  年丰村的故事,眼下正在石门乡其他村寨演绎。石门乡按照讲习阵地便民化原则,建立讲习所和讲习点134个。按照讲习内容菜单化要求,围绕讲政策、说发展、谈教育等开展讲习,截至目前全乡开展讲习370余场次,培训干部群众3万余人次。通过讲习,逐渐消除了群众等靠要的思想,不断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问题,现在石门的干部群众拧成了一股绳,齐心协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