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5-15

坚守两条底线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作者:杨旭东 时间:2018-05-15 阅读:288


 坚守两条底线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威宁“三个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通讯员 杨旭东

  近年来,威宁围绕中央环境保护工作部署深入推进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一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增强守住两条底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着力实施经济转型升级工程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促进一产转型、二产升级、三产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2:26:42。
  发展生态利用型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草海、石门、板底、双龙、雪山等专题规划,突出全景域开发、全景观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推动威宁旅游井喷式增长。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壮大医药养生产业,充分发挥中药材资源优势,推进中药材种植提质扩面,努力培育一批新医药龙头企业和名贵中药材种植基地;加快研制生产以天然资源为原料,集绿色、安全、预防、保健、治疗于一体的中药产品;建设云贵川毗邻地区药材集散中心。大力发展现代山地高效生态农业。以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着力实施“21353”工程,推进“六大板块经济区”建设,巩固提升烤烟产业,加快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着力突破中药材、苹果、畜牧业,积极发展特色种养业,把威宁打造成为中国南方马铃薯种薯基地、中国中药材种植基地、南方高原生态苹果基地。
  发展循环高效型产业。大力发展工业循环产业。大力推行“管委会+公司”的园区经营模式,提高园区经营管理水平。推进煤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煤炭“二次创业”,积极发展煤电和煤炭深加工产业;依托丰富的马铃薯资源,大力发展马铃薯淀粉、变性淀粉、全粉加工产业;依托丰富的高原有机茶、芸豆、魔芋、苦荞、大蒜、生姜、干鲜果品、蔬菜以及牛、羊、猪、鸡、皮毛制品等特色农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农业循环产业。加强废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废旧轮胎、废弃包装物、废旧纺织品等重点再生资源回收,不断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促进再制造产业发展。
  发展低碳清洁型产业。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促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打造大数据服务外包和呼叫产业基地平台,力争实现呼叫中心10000席规模。建成“智慧威宁”大数据运营管理中心、搭建大数据融合共享服务平台,完善共享机制、数据安全保障措施及技术,打通信息孤岛,实现对本县数据的统一,进一步推动政府数据从“数据资源”到“数据资产”的转变。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积极引进优强企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及配套产业,形成“水火风光”多元发展的能源发展格局。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业。对新引进的金融机构按照相关优惠政策给予大力支持。鼓励和引导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到威宁设立分支机构,鼓励金融机构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
  发展环境治理型产业。坚持污染者付费、治理者收益的原则,培育引导环境治理型产业发展。引导节能环保服务机构入驻威宁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环境影响评价、节能环保工程设计、污染治理和节能环境监测等第三方服务。重点支持节能环保服务机构与工业企业、公共机构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合作;鼓励乡镇(街道)引进社会资本投资城乡污水和垃圾运营服务,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
 
着力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工程
 
  构筑绿色屏障。大力加强生态建设。深入开展“绿色威宁”行动,重点选择生态经济型树种,优先对25度以上坡耕地和15-25度重要水源地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突出重点区域绿化,做到见路栽树、见土植绿,坚持一地一景、一路一貌、因地造景、因景着绿,全面提高国土整体绿化水平。大力加强生态修复建设。推进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周边、重要旅游景区景点、城镇周围、园区附近、边界地区和风电场等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加快推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投入制度化、规范化、市场化,全面推进采空区、沉陷区、水土流失区、煤矸石山区的生态环境治理修复。
  保护水资源环境。加强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加大杨湾桥水库周边污染源头的环境整治,保护好城乡饮用水源。继续实施三岔河流域环境保护河长制工程,切实构建“两江”上游生态屏障。逐步建立乡镇生活污水收费制度,加快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全面完善配套污水收集管网建设。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十三五”期间,建立覆盖全县的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限制纳污控制“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和监控体系,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目标考核,实行水资源、水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以水功能区管理为抓手,以重点入河排污口整治和饮用水源地保护管理为重点,严格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限制高污染项目,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
  提升大气质量。大力防治工业大气。全面加强炼焦、水泥等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工程建设。逐步提高有机化工、医药、表面涂装、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去除效率。完善县城空气自动监测站点建设。推进煤炭清洁利用,积极发展清洁能源,继续推广LNG替代燃油项目,继续推进施工及路面扬尘治理、餐饮油烟治理、机动车环保管理等为重点的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全面提升县城大气环境质量。
  保护土壤环境。建立重点区域的土壤环境质量基本信息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实时动态更新。在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试点地区和“以奖促治”政策实施乡镇开展土壤环境重点监测,建立土壤环境监测体系。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示范区和示范工程。开展耕地和建设用地污染场地调查与评估,建立耕地和建设用地污染场地信息库,严格控制污染场地再开发利用的环境风险。加快以铅锌冶炼行业为重点的历史遗留工业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建立“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 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系统,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实现县城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减少土壤污染来源。
 
着力实施生态文化培育工程
 
  宣传普及绿色理念。积极组织开展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湿地日、世界水日,全国节能宣传周、湿地宣传周、中国植树节和贵州生态日等重要时节的纪念和宣教活动,牢固树立全民绿色理念。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和干部培训内容,在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推行自然引导师、环境监督员,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建立绿化威宁全民动员机制,固化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干部义务植树制度。
  开展绿色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文明县城、卫生县城创建和生态乡、生态村等创建活动。大力鼓励和引导各级单位和城乡居民广泛开展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村寨、绿色家庭系列创建活动,让各类活动成为吸纳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倡导推行绿色消费。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推进绿色消费,倡导绿色消费观,引导城乡居民广泛使用节能节水节材产品和可再生产品,限制过度包装商品,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厉行勤俭节约,推行绿色节能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