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八要素” 贯穿“五步工作法” 坚决打赢农村产业革命
作者:赵英林 时间:2018-05-17 阅读:1083
紧扣“八要素” 贯穿“五步工作法”
坚决打赢农村产业革命
——威宁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综述
通讯员 赵英林
今年来,威宁始终把产业脱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重点,按照“八要素”要求,把“五步工作法”贯穿始终,坚定不移深化农村产业革命,截止目前,实际完成玉米调减任务32.2万亩,特殊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不断优化产业布局 因地制宜选准产业
威宁立足自身优势,谋划了“213535”产业规划布局,即到2020年种植马铃薯200万亩、高山冷凉蔬菜100万亩、经果林300万亩、中药材50万亩、烤烟30万亩,牛存栏量达50万头,并根据相对集中原则,划分为马铃薯原原种生产及商品薯板块经济区、商品蔬菜板块经济区、生态草地畜牧业板块经济区、特色经果林板块经济区、中药材板块经济区、高山生态茶叶板块经济区“六大板块经济区”进行打造。坚持突出比较优势,因地制宜,由县农牧局牵头,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配合,对乡镇和行政村产业发展进行全面系统规划。在“213535”产业规划布局的基础上,2018年全县计划调减玉米50万亩。威宁进一步细化产业规划,制定下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精准谋划配套苹果、猕猴桃、蔬菜、经果林等10个专项产业方案,解决了要调整那些区域和调整后种什么的问题。
多渠道筹集资金 全面夯实产业基础
加大县级财政投入,用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特惠贷政策,由县财预算1000万元作为乡镇(街道)产业结构奖励,对当年拟脱贫贫困户每户支持1万元(极贫乡镇每户1.2万元)用于发展特色产业,并给予每户5万元“特惠贷”支持发展。大力争取省扶贫子基金,截止目前已获得审批26.26亿元、到位12.26亿元。成立威宁农业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用好整合财政涉农资金融资模式,围绕县委政府重大农业产业项目开展融资建设工作。以乡乡镇镇建园区为重点,整合资源,拓宽融资渠道,全力加快产业水、产业路、冷链设施、烘干设施等配套建设,不断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截止目前,已建成农业园区47个,其中国家级科技园区1个、省级农业园区9个;已实施或正在实施产业路600余公里、产业供水项目191处;启动蔬菜冷库建设10个、苹果气调库5个、辣椒烘干厂6个。充分利用恒大集团帮扶机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已建成大棚16000余栋,其中恒大集团帮扶建设10685栋。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有效丰富组织方式
大力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引进了中农发集团、陕西海升集团、北京德青源集团、广州江楠集团、上海雪榕集团、浙江华统集团、千喜鹤集团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培育壮大了一批本土企业,截止目前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达71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并采取“3个15万”元扶持发展壮大,截止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229家。大力推广“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形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把小农生产引入大市场,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和合作的有机联结,有效转变农业产业发展小、散、弱的状况,推动农产品形成规模优势和产业优势。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提升“两个积极性”
产业革命启动后,县委、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要求各级干部全面解放思想,始终把产业脱贫作为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重点,坚持走规模化、特色化、商品化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之路,坚持大思路、大举措、大手笔,全力抓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干部思想认识全面提升。县委党校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组织开展专题培训2期,不断提升各级干部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水平。充分运用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县乡村三级干部进村入户开展群众思想大动员,帮助算清收入账,转变思想观念;组织科技人员对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5000余场次,有效解决群众不愿调、不敢调、不会调问题。
整合各类资源 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通过“四个一”方式,不断完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科技服务体系。组建一个专家咨询团队。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作为马铃薯、蔬菜、中药材、经果林等产业发展顾问,为产业发展问诊把脉。打造一批科技研发品台。依托所引进的优强企业,强化政企合作,组建一批农业产业科研平台,目前在马铃薯品种选育、苹果种苗培育、病虫害防治等领域已取得初步成效。同时,加强与省农科院合作,利用专业科研机构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打造一支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充实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对本科以上专业技术人才简化程序柔性引进,配齐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农技人员,现有在编在岗农业专业技术人才440人。对早熟马铃薯和苹果产业,分别从山东、陕西、云南等地引进农村实用技术人员40名帮助指导发展;组织农村31805名种养殖能手,带动其他农户种养殖技术全面提升。出台一套激励机制。对马铃薯、蔬菜、经果林三个产业,县财政每年各安排1000万元,用于奖励良种选育、引进、扩繁、高产示范、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和创办科技服务实体,支持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技术承包、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有偿方式参与特色产业发展。
对接内外“两个市场” 扩大销售网络
借助江楠果蔬集团、千喜鹤集团、海升集团等原有的销售平台,积极开展产销衔接合作,顺利实现农产品“借船出海”。出台农产品促销政策,积极参加农产品展销会,在全国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开设直销区,在周边城市开设直销点,扶持扩大农村电商,搞好搞活农校对接、农超对接、农市对接,多渠道开拓市场。(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