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八要素” 贯穿“五步工作法” 坚决打赢农村产业革命
作者: 时间:2018-05-17 阅读:366
(上接1版)牢固树立以品质和品牌占领市场意识,强制实施质量检验认证制度,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截止目前,获得农产品无公害产地认证71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4个、有机农产品认证达4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个、贵州省著名商标达8个。
丰富利益联结模式 提升脱贫效果
学习借鉴各地先进经验,不断丰富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全面提升脱贫效果。主要采取三种模式:即“三变”改革模式。由村级组织引进合作社,村级组织、合作社、农户签订三方协议,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按每亩每年800元保底分红,净利润合作社、农户、村级组织按7:2:1进行分红。 “塘约”模式。由村级组织牵头成立村社一体合作社从事特色产业发展,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净利润农户、合作社、村级组织按7:2:1进行分红。订单生产模式。由所引进的中垦薯业集团、海升集团、江楠集团等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户签订生产订单。合作社负责统一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并为农户提供农机服务和农技服务。农户按照企业要求,在合作社指导下开展生产。所生产农产品由公司以高于市场平均价格的保底价全部收购。与此同时,不少农民在基地或企业就近打工,增加了工资性收入。
抓实基层党建 夯实战斗堡垒
把推行“党建+”模式作为2018年基层党建工作重点,坚持任务清单化、质量标准化、流程规范化、推进项目化、成效可考核,高质量地系统谋划、分类施策、整体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农村产业革命战斗堡垒。加强农村“三支队伍”建设,抓好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选育管理,把能打胜仗的精兵强将选出来、派下去。按照“十个一”标准,完成467个村级办公场所规范化建设,增强村级组织服务功能。整顿软弱涣散村和后进村56个,消除“空壳村”405个,全县已无集体经济“空壳村”。在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106个,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组织领导作用。成立“村社一体”合作社628个,全面推进“村委会”+“自管委”+“十户一体”的“三级自治”,建立健全党员联系帮带群众制度,引导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真正让总支连支部、支部连小组、小组连党员、党员连农户的基层组织建设机制发挥联动效应。深入开展大兴三风活动,持续整治优化发展环境,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坚强保障。
强化组织保障 确保有力有效推进
成立了高规格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资金保障、图斑勾绘、督查考核四个职能小组。成立各产业发展指挥部和工作专班,明确由分管副县长、人大、政协联系领导分别牵头主抓马铃薯、苹果、蔬菜产业,落实县乡两级党政主要领导、副书记和分管农业领导办点示范制度。成立农业产业发展投融资公司,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贷款支持;成立威宁马铃薯产业服务中心、果业产业发展中心、蔬菜产业发展中心,明确专人细化职责,具体负责协调推进产业发展有关工作。强化督查考核,成立专项督查组,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常态化督查,将农业产业机构调整作为乡镇(街道)和县直有关部门考核重点,严格兑现奖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