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5-18

解决就业促增收 产业发展助脱贫

作者:马召凤 时间:2018-05-18 阅读:206


 解决就业促增收  产业发展助脱贫
——观风海镇塘房社区产业结构调整助农致富记
记者 马召凤

  在观风海镇塘房社区,沿途1000余个蔬菜种植大棚成为威昭公路两旁最靓丽的风景线。大棚内,今年的第一季早熟马铃薯和豌豆等农作物正昂头生长。一个个当地农户正忙碌在大棚内,或锄草或浇水。让本来就生机盎然的大棚内更加充满了活力。
  村民谢田田正和其他的工人们一道在地里忙着锄草。自从大棚开始投入运营之后,她就开始到基地打工,在大棚里打工改变了她原本的生活路径。以往,他们一家都种植苞谷洋芋,家中土地土质差,收成并不好,眼见着家中孩子越来越大,一家人的开支越来越难以为继。当时,村中一些人家都开始谋划着外出务农。可是还没等谢田田一家外出,1000余个蔬菜大棚就陆续建了起来。
  “能在家里打工谁会想不开要到外面去?”基地投入运营之后,谢田田就开始到基地上打工,每天工资80元钱,早晚能照顾家庭,中午能去自家地里忙农活,对于他们一家人来说,这样一个基地提供的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个稳定的家庭收入。谢田田的丈夫陈世勤也在基地建立之后成为了基地的长期工人,负责基地的耕地工作,每天100元工资,一年下来3万块钱不会少。“两个都有稳定的班上,能照顾家里,也有稳定的收入。”如今,谢田田夫妻两都在基地打工,一年下来,两夫妻能有6万元左右的稳定收入。
  自塘房社区产业结构调整以来,切实围绕“菜篮子”做好做活农业大文章,大力发展以“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的大棚蔬菜种植,不仅实现了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够打工就业,在自家土地里就能够挣钱,还让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有了坚实保障。
  今年,塘房社区共有3处大棚基地,总占地面积达到了830亩,分别由祥云、大西北、和汇鑫3个合作社实施管理,每年每个大棚均解决长期务工农民20人以上,辐射带动周边160余户农户,其中60户贫困户实现增收。大棚的建成,不仅让一年一季苞谷洋芋的传统种植变成了一年可种二至三季蔬菜的特色种植,还让当地农民真正实现了在家就能够就业的愿望。
  “像我这样不能外出的,这样的基地来的太及时了。”42岁的陈慧兰如今已是基地的长工,基地提供给了她一份额外的稳定收入。陈慧兰的丈夫很早就去世了,作为一人独自支撑一个家庭的妇女,她独自带着孩子读书,几个孩子读书开销大,然而一旦陈慧兰外出打工孩子的学业就没人照顾,一边是需要大量开销的家庭,一边是孩子的学业,这样的情况一度让陈慧兰两难。
  塘房社区开始产业结构调整之后,陈慧兰终于放下了心,基地有需要,她就到基地打工,基地农闲,她就种自己家的土地,既保证了收入,也照顾了家庭。
  产业带动,农户参与,塘房社区积极发展特色产业种植,厚植发展土壤。为贫困户就业脱贫提供了稳定的支撑和保障。以产业带就业,以就业带脱贫。
  “我们塘坊社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还是比较好的,现在这个大棚建起来都有800多亩,精准扶贫户在大棚中务工是优先的。”观风海镇塘坊社区党支部书记赵英学说。
  多年来,塘房社区以合作社为平台,以“三变”改革为依托,充分借鉴“塘约经验”,积极吸引更多的农户加入进来扩大种植规模,让全社区801户3842人,其中163户744人一起抱团发展,走出了一条助农增收的新路子,开创了蔬菜产业助力群众脱贫致富的良好局面。
  “建成集现代高效农业、生态观光、农业科技示范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园是塘坊社区的最终目标。”赵英学表示,今年,塘房社区还在公路沿线规划了当归、万寿菊等中药材种植,在坡度比较陡的地点规划了经果林种植,把每一寸土地都用在了点子上。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就业,带农致富,发展属于自己的特色产业,争取在2020年全部实现小康。”该社区党支部书记赵英学充满自信地说。
  如今,塘房社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就业,为全社区村民实现脱贫致富带来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