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5-21

林中“起舞”草上“牧歌”

作者:马召凤 时间:2018-05-21 阅读:243


 林中“起舞”草上“牧歌”
——威宁发展生态养殖业带动百姓致富小记
记者 马召凤


  威宁作为中国南方最大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基地, 2007年被列为全省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重点县之一,2009年又被列为全省百万只羊基地建设县。这几年,威宁不断采取有效手段发展生态养殖业,一方面促进农村产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不断绿起来的村庄也为生态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生态环境。
  目前,威宁生态养殖业发展,逐渐从一个小点发展成一整个面。走进每一个点,生机盎然的养殖场面不时展现在眼前。
  在盐仓镇营洞村,苏吉合的林下养鸡发展得红红火火,自从决定发展生态林下养殖来,苏吉合就开始守着眼前的这片林子。消毒、种树、养鸡……整个生态经济链就这么被苏吉合捋顺了。几年下来,不仅这片林子越来越大,而苏吉合腰包也越来越鼓。
  走进苏吉合的林下生态养殖场,风吹过林子的声音和一群鸡仔咯咯叫唤的声音让这里充满了生机,只见苏吉合手里提着油皮口袋,往林子里一钻,手起手落间把饲料撒在了树下,几百只鸡“咯咯咯”地叫唤着奔跑而来,数百只大鸡小鸡公鸡母鸡从林间钻跑出来,争先恐后地觅食,把苏吉合瞬间团团围住。
  今年,苏吉合通过“鸡生蛋,蛋生鸡”的方式,进一步扩大了林下养鸡规模。目前,大小鸡已发展到400多只。
  “林下养鸡,鸡可以在林下啄食,鸡粪又是树木的天然肥料,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把养鸡场建在山上林间,远离了村庄人家,减少了人为污染。同时,还可以更好地保护退耕还林。”苏吉合表示,目前这只是起步阶段,但是就目前来看,今年的收入3万块钱不会少。
  而同样是林下发展生态养殖的小海镇小张关村的久兴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内,一只只动作敏捷的土鸡隐于林间,正忙着觅食,为幽静的山林增添了不少生趣。48岁的杨永芬正穿行在林子中间,往食槽内添水。这样一个发展生态养殖的合作社不仅成功带动了当地生态养殖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农户的就业。
  自从合作社成立之后,杨永芬就成为了一个“上班族”,每天,他的工作就是在合作社照看鸡群。看护林子的卫生,为鸡群舔食加水。工作并不繁杂,每个月,陈永芬还能获得2000元的工资收入。这对于她来说,已经算是额外的收入,因为照看鸡群的工作简单悠闲,她依然能腾挪出大把的时间去忙自己家里的农活或者做些别的手工。
  合作社养殖示范基地圈舍面积1600平方米,现存栏生态土鸡7800羽,不仅带动了当地百姓发展生态养殖的信心,也盘活了当地的农村人力、土地和生态资源 ,带动了当地农户的产业发展。如今,当地许多农户都加入到了合作社的发展当中,抱团发展搞起了生态土鸡养殖。鸡蛋被运送到周围的学校或者超市,成功的利用生态养殖业走出了一天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链。
  生态养殖,从农户规模散养,到合作社抱团发展,一个个零散的点逐渐在威宁的版图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养殖面。这样一个个生态养殖面的形成构成了威宁生态养殖业的全新版图。
  在生态养殖的版图上,雪山镇栽树村的万宏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无疑又是其中亮眼的一块。
  一座座标准化养殖场,一间间整齐的圈舍,一片片绿茵茵的草地以及在养殖场、圈舍和草地上忙碌的农户身影勾勒了雪山镇高原生态养殖的全貌。
  雪山镇原本就有丰富的草场和养殖条件,多年来,由于思想观念落后的原因,雪山镇的生态养殖业一直停留在零星散养阶段,近几年来,当地政府积极帮扶发展当地的生态养殖业,使得该镇的生态养殖业逐渐焕发了生机。
  成立合作社,抱团发展,雪山镇走出高原特色生态养殖的路子。
  “合作社按照规范的章程科学地大规模养殖,还收购各村的肉牛,统一卖到水城和广东等地,一头成年牛可卖到近1.5万元,牲畜的价格提上来了,农民也增收了。” 雪山镇万宏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股东之一苏荣江高兴地说。
  随着合作社规模的扩大,不断有农户加入到了合作社当中,如今,当地已经有20余户养殖大户加入到规模发展生态养殖的行列当中,开始与合作社一起抱团发展。
  从个体户养殖到合作社抱团发展,威宁生态养殖业不断发展壮大。
  据统计,2017年末,威宁生猪存栏85.16万头,出栏87.92万头;大牲畜存栏22.6万头,出栏6.6万头;羊存栏34.23万只,出栏21.8万只;家禽存栏198.92万羽,出栏142.77万羽;肉类总产量9.8万吨。
  目前。生态养殖业已成为威宁全县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支柱之一,带动越来越多的百姓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