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5-22

以茶乐民 以茶富农

作者:唐爱梅 时间:2018-05-22 阅读:206


 以茶乐民 以茶富农
——香炉山茶园打造“乌撒烤茶”品牌助农增收小记
实习记者 唐爱梅

  “一群人围在火炉边,将小土陶罐放在火上烤热,放入茶叶之后不断地抖动小陶罐,使茶叶在罐内慢慢膨胀变黄,待茶香四溢时,倒入少许沸水冲入陶罐内,此时‘嗞’的一声,陶罐内泡沫沸涌,待泡沫散去,再加入开水煮沸,即可饮用……”
  这是乌撒先民饮用“罐罐茶”的一段记录。乌撒烤茶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这一饮茶习惯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威宁,味浓、耐泡、回味长的茶叶有着广阔的市场,有的家庭一年消费茶叶可多达30余斤。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威宁近年来不断创建新茶园、改造老茶园,大力打造“原生态、绿色、环保、无公害”的高原有机茶叶品牌,使茶产业成为全县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目前,威宁县已经完成茶叶种植7.1万亩,主要分布在炉山、云贵、麻乍等乡镇,到2020年茶叶种植面积将发展到10万亩,有望成为贵州“高原林下茶叶”大县,届时可带动2万余人就业。
  在威宁的几个茶园基地中,目前经济效益比较好的当属香炉山茶园。该茶园现有投产茶林840余亩,其中有机茶600亩;在建观光茶园1500亩,厂房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员工60人,年产名优茶40吨,年产值1200余万元。所销售的“乌撒烤茶”、“香炉山茶”等产品独树一帜,属黔茶精品、国茶新秀。
  乌撒烤茶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蔡定常是炉山镇本地人,回忆童年,他说:“小的时候,每次放学回家,我就和哥哥姐姐母亲来茶园采摘茶叶,把茶叶卖了换钱,就是我最开心的时刻。”
  小时候的经历仍记忆犹新,现如今,蔡定常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展香炉山茶园,打造“乌撒烤茶”这一品牌,将收获的快乐带给更多的百姓,带领着他们走上致富增收之路。
  2003年,蔡定常承包下香炉山茶园,并在2013年的时候以“香炉山茶”这一名称申请注册商标,但不料在2015年被商标局驳回。
  了解之后才知道,原来“香炉山茶”这一商标早在1982年就被湖南的黑茶企业注册了。
  蔡定常说:“那个时候网络还不普及,信息滞后。后来我们和这个商标的拥有者协商,我们做的是绿茶,他们生产的是黑茶,二者不存在竞争关系。协商后签订协议,保留了‘香炉山茶’这一名称。”
  虽然“香炉山茶”这一名称得以保留,但是蔡定常认为没有自己的品牌,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
  “品牌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是有灵魂的,一定要有自己的自主品牌。后来我们又花了上百万元请专业的团队做市场调研、品牌策划,最终确定下来‘乌撒烤茶’这一品牌名称。”蔡定常说道。
  香炉山茶园所生产的茶产品先后获“黔绿之星——绿色消费品牌”、“中国知名品牌”、“中环有机茶认证”、“QS认证”、“贵州名特优产品”等称号。切实带动威宁茶产业的发展,迅速使“乌撒烤茶”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蔡定常说:“发展茶业最终的目的是致富一方,我看着老百姓每次卖掉茶叶,拿到钱就开始数的模样,我感觉那个时候我是最有成就感,也是最开心的。”
  每年的3月到8月,有长达5个月的采茶时间,香炉山茶园总是一副热闹的景象。老人、妇女和儿童躬身于茶树之间,手指翻飞,时而唱起嘹亮的山歌、时而响起清脆的欢笑声……香炉山茶园不仅乐了茶农,更富了茶农。
  据蔡定常介绍,香炉山茶园基地加上炉山国营茶厂和老百姓的零星种植,炉山镇的茶园面积约有4500亩,每年总用工人次达5万余人次,支付工人工资200余万元,让当地老人、妇女、小孩等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香炉山茶园的常驻工人孙家军说:“附近的老人、妇女和小孩过来采茶,一年挣五六千元是没有问题的,有些多的每年能挣到两三万。”
  孙家军已经在茶园内工作8年了,初中毕业之后,孙家军就到贵州省经济学校学习茶艺,他说:“现在在茶园内工作,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再加上媳妇也有一些收入,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
  如今,香炉山茶园倾力打造“乌撒烤茶”这一独具特色的民族品牌,带动了一批助农增收致富的经济产业。
  “下一步,我们的目标就是做大品牌。”蔡定常信心十足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