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羊”
作者:罗喜贵 时间:2018-05-22 阅读:212
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羊”
——记龙场镇乐元村党支部书记朱学书
记者 罗喜贵
乐元村位于龙场镇东部,距县城58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40余亩,共5个村民组,11个自管委,369户农户167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8户677人,是龙场镇13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今年54岁的朱学书,是乐元村的党支部书记。自2005年任村支书以来,朱学书便将村里的大小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做,风里来、雨里去,哪里需要帮助,哪里就会出现他的身影。
群众利益无小事
每天早晨吃过早饭,朱学书便开始行走在村寨里,开展一天的工作。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只要关乎到群众的利益,任何事情都不是小事,我们都要把它做好。”
80多岁的陈永学是乐元村仓房组的五保户老人,既无子女又无劳动力。每到逢年过节,朱学书总要亲自为老人送去党委政府的慰问,并为老人送去“柴米油盐”,有时还自掏腰包,帮助老人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老人在朱学书的帮助下,心里充满了感激,逢人便说:“党委政府真好啊,要不是朱支书的帮助,我这把年纪恐怕早就过不成啦。”
近年来,由于陈永学老人年纪过大,还时不时地生病,又没有亲人照顾,作为乐元村“当家人”的朱学书总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反复商量和考虑后,决定把老人托付给附近村民张永志,让张永志照看老人,并叮嘱张永志一旦发现老人生病或有什么困难,第一时间和他联系,好让村里及时帮助老人。
在乐元村,被朱学书帮助过的村民远不止陈永学一个,“有困难找朱支书”,早已成为了村里一种不成文的习惯。
也许在别人看来这些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可对于老百姓来说却是天大的事情。朱学书常说:“老百姓都是讲感情的,都是通情达理的,只有真真切切为老百姓谋利益、谋福祉,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才能真正凝聚老百姓的心,才能劲往一处使,让全村百姓早日脱贫致富。”
发展产业助脱贫
2005年12月,朱学书刚任村支书那会儿,乐元村穷得让人难以想象,据朱学书回忆,村子里有好些人家建的土坯房还没来得及盖上一片新瓦片,土墙就被风雨侵蚀得歪歪裂裂的了,交通就更不用提了,全村只有一条3米多宽的土路,村民们进出极度困难,“晴天满身灰,雨天满脚泥”成了村民当时出行的真实写照。
“穷则思变。”面对极度贫困的现状,朱学书并没有退缩,10多年来,他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一直带领村民们探索着村里的脱贫致富路子,修路、补桥、建水窖……从未间断过。
今年,乐元村正赶上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潮,朱学书深深地认识到不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乐元村就没有脱贫致富的希望。
而当朱学书打算带领村民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不少村民却产生了疑虑:“咱们村祖祖辈辈都在种苞谷洋芋,现在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种这种那,咱们村适合吗?”
为了说服村民,朱学书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分片走村串户,向村民们耐心地讲解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终于,朱学书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们的诚心与苦心打动了村民,最终,乐元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得到了村民们的支持。
目前,该村一改过去只种苞谷洋芋的单一局面,大力发展苹果、花椒、烤烟、蔬菜等特色产业种植,为村民们脱贫致富带来了新的希望。
“今年咱们村苹果种植达500亩,花椒种植达150亩,烤烟种植达100亩……产业结构调整,切实让村民得到了实惠。”朱学书介绍说。
如今,乐元村产业结构调整在朱学书的带领下,已开始了一场脱胎换骨的“蝶变”,村民们的脱贫致富梦即将变成现实。
带病坚持战贫困
“去年,老支书身体不好,想把村支书这一职务让给我们做,但在我们的再三恳求下,他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决心带领我们继续干。”2017年刚入职的村主任助理王义先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就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朱学书觉得浑身不舒服,便在家人的陪同下,到六盘水医院去做了检查,检查后医生告诉他,他劳累过度,急需调整,在家多作休息。
朱学书当时思想包袱过重,他从医院回来后,打算向村“两委”班子成员说明情况,准备辞去村支书这一职务在家安心养病。
然而,村“两委”班子成员们却舍不得他离开,大家坦言:“老支书有着这么多年的丰富经验,乐元村不能没有他啊,一定要让他坚持住留下来多带带大家,帮助大家尽快地成长起来,成为乐元村基层班子的中坚力量。”尤其是2017年刚被朱学书推荐任职的村主任助理王义先,更是舍不得朱学书的离开,王义先说:“自己以前也是村里的贫困户,一路走来,都是老支书扶持栽培的,突然间听到老支书生病想辞退工作的消息,心里像是扎了针一样地疼。”
如今,朱学书在村“两委”班子成员们的再三恳求下,他还是带病坚持了下来,并认真履职好乐元村村支书这一职务,做好乐元村的“领头羊”,在培养该村基层干部队伍的同时,还带领村民们不断进行探索,勇闯致富路。
目前,乐元村在村支书朱学书的带领下已逐渐摆脱了贫困,通村通组路变宽了,产业变靓了,村子变美了,村民们的生活正一天天地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