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鼓钱袋 先富脑袋
作者:唐爱梅 时间:2018-05-23 阅读:204
欲鼓钱袋 先富脑袋
——“致富能手”李宗海带领乡邻致富的故事
实习记者 唐爱梅
以前,李宗海长期在沿海一带打工,沿海一带的工资高,但消费水平也高,几年下来,李宗海并没有存下什么钱。
眼看着娃娃一天天长大,年迈的父母也需要人照顾。2011年,李宗海回到老家,他说:“年轻的时候外出打工,卖的是力气,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李宗海的老家在小海镇松棵社区,2011年时,松棵社区的大部分村民还很穷。穷到什么地步呢?餐桌上吃的大多是酸汤苞谷饭,住的也都是土砖和石头堆起来的土坯房,有车的人更是屈指可数……
李宗海回忆道:“那个时候路不好,下雨的时候人走在路上脚都拔不出来,更别说开车了,车轮陷在泥地里,只有等天晴路干了才能开回家。”
刚回到老家的李宗海,还深刻地记得沿海城市发达的模样,耸入云霄的高楼大厦、纵横交错的交通道路网、美味可口的佳肴……这一切都和家乡落后的现状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深深地刺激着李宗海的神经。
“一个人可以穷一时,但不能穷一世。”李宗海立下誓言。
2012年,李宗海和另外4个社员一起,成立了威宁县中海种养殖专业合作社。
万事开头难。一开始,李宗海和其他4个人也摸不着门道,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不会就学。李宗海等人常常到四川、云南等地发展得好的合作社去考察学习,烤烟要怎么育苗,半夏种植的注意事项等等,李宗海一一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
李宗海说:“种地是一门学问,不学习还种不好地。比如这个半夏就不能连种,连种的话会导致产量减少,如果提前通过学习了解了半夏的这一习性,就能少走很多弯路了。”
为了少走弯路,李宗海还充分利用网络。李宗海学习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一度遭遇了很多尴尬,一开始,他连电脑开机键都找不到,但他没有放弃,遇到问题就“厚着脸皮”向年轻人讨教。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他已经能熟练地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了。
一路学习、一路摸索,李宗海渐渐成为种植烤烟、半夏的“半个专家”,一些常见的问题基本上都能自己解决了。这种不断学习探索的精神,也为李宗海带来了财富,除去种植烤烟、半夏的收入,养殖场每个月的利润可达到1万余元。他率先鼓起了“钱袋子”,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能手”。
创业致富不忘回馈乡里。李宗海掌握了种养殖的技术和知识,当有乡邻来向他请教的时候,他总是耐心解答。
在李宗海的带动下,松棵社区40余户村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李寿江就是在李宗海的带动下致富增收的,他感慨道:“我原来就是没有发展的意识,种植不知道种些什么,养殖的成本又太大。”
以往,李寿江一直种苞谷、洋芋,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一家人的日子却越过越拮据。后来看到李宗海种植烤烟、半夏富起来后,谨慎的李寿江也决定迈出发展的第一步。
李寿江笑着说:“半夏‘种一斤挖五斤’,亩产在8000元左右;烤烟的亩产约3000余元。我种一年的半夏、烤烟,赚到的钱比我种3年的苞谷洋芋还多。”
李寿江不仅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发展种植,他还在合作社里的养殖场内打工。平时负责给养殖场内的40头牛喂食,观察牛是否生病,防止养殖场内出现疫情疫病。
“以往种植苞谷、洋芋,只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现在种烤烟、半夏,在养殖场里打工,每个月工资3000多元,收入上去了,日子也更有盼头了。”李寿江笑着说道。
2016年,李宗海开始任松棵社区副支书。
李宗海认为大部分的村民都具备发展意识,他们想发展、要发展,关键是要帮助他们掌握技术和知识。
作为松棵社区的副支书,李宗海时刻将松棵社区的1120户村民记挂在心里,他说:“村民发展路上最主要的问题,一个是缺乏发展意识,另一个是缺乏资金。针对缺乏发展意识的问题,可以通过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合作社、致富带头人等发挥示范带动的作用,增长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技能;针对缺乏资金的问题,可以通过特惠贷等贷款方式,解决农民发展路上缺乏资金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村民才能真正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