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5-23

杨佳友:为了打通产业“致富路”

作者:况清 时间:2018-05-23 阅读:397


   初闻杨佳友这个名字时,是一次偶然从村干部口中听说:石门乡河坝村要修一条产业路,遇到一位村民不愿意让这条路从自家的土地里经过,杨佳友为了早日打通“致富路”,主动把自己的土地和该村民粜换了修路。
  ——这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河坝村是石门乡土地面积最少的自然村,村民们的土地大都集中在黄家坪子一带,这一片也是村里土地最为集中、最肥沃的地方。前些年,为了能把地里种出来的苞谷、洋芋拿到集市上去卖,杨佳友就有修条路的想法,但那时的农村,农民能吃饱饭就不错了,石门乡更是积贫积弱的代名词,哪来的闲钱修路。
  路不通,山里的贷物就无法拿到集市上去卖,为此,杨佳友联同几个村民靠着几把锄头凿出了一条勉强够摩托车过的“毛路”,但车子仍然上不去。
  2015年8月,石门乡脱贫攻坚战打响,乡政府为了打通群众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在通村路、通组路、串户路基本完工的情况下,计划给相关产业村修建产业路。
  “那天,为了修通这条产业路,村里召开了村民大会,讨论修路的相关事情,会上,有村民说他家里的田地少,人口多,地如果用来修路了,生活就很困难……杨佳友当场就说,‘只要能把这条路修通,我愿意用我的土地无偿和他换,乡亲们,路通,一块地抵五块用啊’,还把自己的儿子叫来一起立下了粜换土地的字据”。村党支部书记刘再洪回忆说。
  “顿时,原本吵闹不停的会议一下子鸦雀无声了。”
  农村的产业路都是由政府出资,农民自愿让出土地修建的。就是杨佳友这样一句话,河坝村黄家坪子的产业路遇到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村民们都被杨佳友的行为感动了。
  在后来修路的过程中,没有谁因为多用了自家的一分地而闹矛盾。杨佳友主动换地的“义举”在村里传开了,他成了村里的“党员明星”。
  “你们等一下,我送这个学生到村卫生室去,一会儿就回来了”。初见杨佳友时,他正牵着学校里一位发了高烧的小朋友,急急忙忙的往村卫生室赶。
  目前,杨佳友是石门乡云炉小学的一名保卫,但在孩子们的心中,却亲切的唤他一声“杨爸爸”。
  “今天吃早餐了吗”“好好听课哦,上课不要打瞌睡”“放学不要在路上玩,走边上,注意车子”……这是杨佳友每天见到孩子们都要招呼的几句“哆嗦话”,虽然简单,但却是他对孩子们深深的爱。
  今年58岁的杨佳友有着37年的党龄。家里两个子女都考上了稳定的工作,生活没有太多负担的他,原本在家种几亩土地就可维持生计了,但他还是选择到村子就近的学校,当起了云炉小学342名孩子的“保卫”。 
  据了解,自石门乡脱贫攻坚工作开始以来,杨佳友一直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参与村里的建设,为村里的发展规划建言献策。
  目前,河坝村黄家坪子的产业路已于3月动工,近4公里的路预计7月份可完工,届时,因为山高路陡,交通闭塞、种地难的困境将会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