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5-24

种菜养蚕拉动致富快车

作者:马召凤 时间:2018-05-24 阅读:283


 种菜养蚕拉动致富快车
——玉龙镇新民村调整产业结构带农致富记
记者 马召凤


  “发展还是要有新思路,老路子是饿不死人,可是也吃不饱。”玉龙镇新民村村支书赵英举坐在村会议室内,不停地重复着转变思想观念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性。 
  正是村里这种鼓励先进带后进的思想,使得新民村一步步走上了发展之路。
  走进玉龙镇新民村的蔬菜基地,绿油油的莴笋、大白菜映入眼帘,连片的土地上瓜果飘香。地里,农民浇水、施肥、除草不断忙碌的身影挪动在一片绿色之中,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村民张德林正蹲在白菜地里收白菜装车,手机放在一边播放着歌曲,张德林一边哼着小调一边忙着收蔬菜,旁边的拖拉机上已经满满一车白菜,棵棵白菜水分充足,卖相喜人。
  因为地势偏低,自然条件优渥,新民村的蔬菜一年能种上3季。今年张德林一共种了近20亩蔬菜,一年算下来有近30万元的收入。
  发展蔬菜种植成为了张德林一家改变生活现状的拐点。几年前,当地蔬菜市场还没打开,产业发展暗淡,张德林一家主要种植玉米还有一些其他传统产业,20亩土地并不算少,但年年种,年年穷。
  张德林介绍:“后来,大家都开始慌了,忙找出路,有人外出打工,有人在家创业,村里也开始盘算新的发展思路。”
  传统的种植模式并没有让村民富裕起来。穷则思,思则变,村里开始了艰难的产业结构调整之路。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动员全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的基调确定下来后,村里结合村子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优势,确定了做大做强“菜篮子”工程,扯开势子种桑养蚕的发展路子。
  产业结构调整的基调和路子都定调后,新民村开始走上了规模发展之路。
  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新民村规模化发展蔬菜产业后,吸引了更多的市场,威宁和昭通的蔬菜商贩开始成规模的到这里来收购蔬菜。
  陈德林眼看着逐渐有人到村子里收购蔬菜,也开始尝试种菜,到今年,他的蔬菜从原来的几亩发展到20亩。在新民村,很多菜农都是和陈德林一样,在摸索中不断发展起了自己的产业。
  “现在老百姓种植莴笋、大蒜、花菜等,全村种植蔬菜的总收入达到了100多万。”赵英举表示,除了蔬菜种植外,蚕桑养殖也成为村子里发家致富的又一产业。
  新民村积极利用扶贫资金鼓励老百姓种桑养蚕,同时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帮助桑农解决养殖的后顾之忧。
  目前,新民村全村546户2564人。种桑养蚕项目从无到有,种养规模从2015年89户发展到今年的445户。今年,新民村的蚕茧质量再上台阶,蚕桑产业已经达到4500亩,亩产值5000元。新民村就此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养蚕村”。
  新民村村民赵远美是种桑养蚕的老养殖户,以前种植玉米每亩收入不到1000元,如今他种桑养蚕每亩收入在5000元以上,同时还有政府的扶贫补助,不但收入增加了还节省了劳力,尝到甜头的他今年把自家的11亩地全种成了桑树。
  “一面养蚕,一面种蔬菜,收入比以前高了几倍。”赵远美一面往大簸箕里添加桑叶,一面说着自己的致富经。赵远美表示,以前三亩包谷地最多3000块钱,现在3亩蚕桑,收入9000多元,翻了三倍多。
  赵英举表示,新民村产业结构调整得到了政策帮扶,全村今年新增蚕桑种植面积570亩,每亩得到了扶贫资金3800元,极大地提高了老百姓的积极性,如今种桑养蚕成了全村经济收入的支柱产业。
  赵英举告诉笔者:“下一步我们要将蚕桑种植由4500亩扩大到10000亩,逐步引进蚕茧烘烤、丝织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链条。”
  蚕桑养殖赚钱了、蔬菜丰收了,村容村貌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如今,新民村的蔬菜、蚕桑产业不仅得到了健康快速发展,也让当地农民真正实现了增收致富。